發燒是體內的一道“防護墻”,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如果在確診病因前就急于用藥物強行降溫,等于支持了病原體的致病作用,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病得更重,病程更長。當寶寶發燒時,媽媽們莫慌張,只要了解了正確的護理,就可以從容以對。
【寶寶發燒】遇到寶寶發燒,寶媽莫慌張
發燒,體內第一道“防護墻”
寶媽們首先要認識到發燒本身對寶寶是有益的,發燒它只是一種癥狀,是體內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有幫助殺菌及提升抵抗力的作用。發燒時,機體內的各種免疫功能都被“激活”,新陳代謝增快、抗體合成增加和吞噬細胞活性增強等。這些免疫反應,可以抑制病原體的生長、繁殖,有利于病情的恢復。因此,發燒是體內的一道“防護墻”,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如果在確診病因前就急于用藥物強行降溫,等于支持了病原體的致病作用,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病得更重,病程更長。
所以,當寶寶發燒時,媽媽們莫慌張,只要了解了正確的護理,就可以從容以對,因為有時,發燒,也不全是壞事。
發熱的分度

寶寶發熱的分度目前尚不統一,目前大多數都采用以下標準:
37.5℃~ 38℃為低熱
38.1℃~ 39℃為中度發熱

39.1℃~ 40.4℃為高熱
40.5℃以上為超高熱
學會做物理降溫
如果寶寶體溫較高,處于低熱、中度發熱時,就沒有到吃退燒藥的程度,可以做物理降溫。
具體方法:用溫水蘸濕毛巾,擰得稍干后,給寶寶擦脖子、胳膊、前胸、后背、 大腿等部位,位于肘窩、腋窩、頸部的大血管部位要多擦 幾下,以微紅為適度。也可將冰袋或冷毛巾放在孩子前額, 降低腦部的耗氧量,起到降低體溫、保護大腦的作用。 不要用酒精擦浴降溫,因為寶寶的皮膚嬌嫩,酒精容易吸收入體內,會引起寶寶煩躁、哭鬧。
區別長牙引起的發燒
對于一周歲以內的寶寶,因為寶寶長牙,是容易出現中度發熱的狀況,但是一般寶寶白天的精神狀況良好,遇到此種情況媽媽只需要保持觀察,留意寶寶體溫的變化。只要不是在高熱范圍以上,媽媽則不用擔心。
病因不清莫急于退熱
專家建議家長,發熱是許多疾病的初起癥狀,在沒有明確診斷前,先不要急于為孩子退熱。發熱表現是用來作為診斷疾病、評價療效和估計效果的重要參考。因此,在沒有搞清楚發熱的根源是什么的時候,如果急于用藥物強行降溫,不但退熱藥本身會有副作用,而且挫傷了機體的自然防御能力,支持了病原體的致病作用,使病程延長,并且可能因退熱而掩蓋了癥狀,造成原發病的診斷困難,延誤治療。
發熱家庭護理法
1)休息
小兒發熱需臥床休息,室內環境應安靜、溫度適中(18℃~25℃)、通風良好、衣被不可過厚,如果出汗多,要及時為孩子更換干凈衣服,并用溫水擦洗。
2)喝水
發熱時呼吸快,蒸發的水分多,因此要及時補充水分。多喝水還可促使多排尿,通過排尿有利于降溫和毒素的排泄。最好飲用溫開水,有利于發汗。
3)飲食
寶寶發熱時,新陳代謝加快,營養物質的消耗大大增加,體內水分的消耗也明顯增加。同時,在發熱的時候消化液的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慢,消化功能明顯減弱。因此,寶寶發熱的飲食應以供給充足的水分,大童可補充大量維生素和無機鹽,供給適量的熱量和蛋白質為原則。飲食應以流質和半流質為主。
Tips: 4個以下的寶寶不宜用退熱藥,只需多喂水并適當減少衣服散熱即可,如果體溫降不下來,要帶寶寶去醫院看醫生。目前不主張肌肉注射解熱劑,因其可能引起局部感染或臀肌萎縮、坐骨神經損傷等。尤其是安痛定或復方氨基比林,注射后還可產生急性粒細胞缺乏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