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十大經典劇目名單如下:朝陽溝、梵王宮、春秋配、白蓮花、三上轎、程嬰救孤、三哭殿、抬花轎、白蛇傳(豫劇)、穆桂英掛帥,下面請看榜單詳細內容。
1:
朝陽溝
《朝陽溝》是豫劇曲目,在中國現(xiàn)代戲的歷史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品位和所擁有的特殊地位是無可爭辯和替代的。該劇由河南豫劇院三團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鄭州。該劇描寫高中畢業(yè)生銀環(huán)到未婚夫拴保的家鄉(xiāng)朝陽溝參加農業(yè)生產,遇到了一連串困難,思想上發(fā)生動搖,使她認識到農村也是知識青年貢獻力量的廣闊天地,終于在農村扎下根來的故事。查看詳細
2:
梵王宮
《梵王宮》,原名叫《洛陽橋》,早期是以唱為主,后陳素真將此劇融入了諸多表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屢經整理改編,思想性、藝術性都有所提高,流傳的范圍也更為廣泛。不過根據(jù)各劇種的流行地域、唱腔特點有較大區(qū)別,所以演出版本不一樣,表現(xiàn)方法也不一樣。京劇、秦腔、蒲劇、豫劇、晉劇、北路梆子、河北梆子、川劇、滇劇等劇種都有演出此劇。查看詳細
3:
春秋配
《春秋配》是豫劇早期流行的一出傳統(tǒng)劇目,是很多知名的豫劇藝術家都曾經演出過的劇目。所以有多種版本流傳,如婁鳳桐、管玉田、羅振乾等老藝人都傳唱了不同的唱法。而陳素真版本流傳廣泛,具有代表性,從上個世紀初一直流行,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陳派經典名段。該劇描寫的是李春華與姜秋蓮歷經坎坷和磨難終成姻緣的感人故事,劇名因取自劇中人物之“春”“秋”二字而得名。《春秋配》是一出傳統(tǒng)唱功老戲,很多劇種都有,人物眾多,情節(jié)曲折冗長,后多只演“撿柴”“砸澗”兩折。查看詳細
4:
白蓮花
《白蓮花》又稱《白蓮花臨凡》,是豫劇傳統(tǒng)劇目,是豫劇土生土長的傳統(tǒng)神話劇,講述的是千年的蓮花修煉成仙,愛上了凡間的樵夫韓本,下凡與他成婚,這中間也充滿許多磨難,但最終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白蓮仙子和韓本又重新生活在了一起的愛情故事。豫劇沙河調神話戲《白蓮花》是漯河市豫劇團的一部傳統(tǒng)保留劇目和具代表性的劇目,幾十年來深受中原百姓的喜歡,可謂久演不衰。今天,該團重新創(chuàng)作的《白蓮花》更加雅致唯美,充分體現(xiàn)了”習近平在京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讓這朵盛開在中原戲劇舞臺上的”白蓮花”更加圣潔,更加美麗。查看詳細
5:
程嬰救孤
《程嬰救孤》是大型古裝豫劇,由河南省豫劇院二團創(chuàng)作演出,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登上紐約百老匯劇院的劇目,豫劇被美國戲劇界稱為中國歌劇。講述的是春秋時期,晉國忠臣趙盾一家三百余口被奸賊屠岸賈殺害,圍繞著趙氏孤兒的生死存亡,程嬰等人冒死歷險,慷慨赴義的故事。豫劇《程嬰救孤》入選“百年百部”傳統(tǒng)精品復排計劃。查看詳細
6:
三上轎
《三上轎》是豫劇傳統(tǒng)劇目,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唱紅中州大地,其中的許多聲腔,更是風靡中原大地,廣為傳唱。該劇也奠定了陳派聲腔藝術的基礎,陳素真曾將此劇傳授于豫劇大師崔蘭田,崔蘭田宗深沉、悲壯的豫西調,她將此劇改為豫西調唱腔,仍造成巨大轟動。此后又被越劇、評劇、秦腔、黃梅戲、廬劇、泗洲戲、淮劇等其它劇種移植了此劇。查看詳細
7:
穆桂英掛帥
《穆桂英掛帥》又名《老征東》《平安王》《楊文廣征東》,經典的豫劇劇目。講述佘太君歸郡數(shù)載,思念朝閣大事,命曾孫楊文廣夫婦進京探事,適遇遼東安王打來戰(zhàn)表,宋王率眾文武校場比武選帥,穆桂英久離戎馬,不愿出征,佘太君激勵勿慰,方接帥印,五十三歲掛帥東征的故事。查看詳細
8:
抬花轎
《抬花轎》,早期又稱《文武換親》、《香囊記》,是豫劇花旦的看家戲。講述的是明朝永樂年間,新科武狀元和當朝四品官周定大人的女兒周鳳蓮訂下終身。周鳳蓮義弟周進寶送她出嫁到邱府,驚異地發(fā)現(xiàn)一丫環(huán)竟是自己的定情妻子王定云,周鳳蓮勸說公婆、爹娘,為他們重搭鵲橋,最終使爹娘拋棄了門第觀念,促成了王定云和弟弟的美滿婚姻的故事。查看詳細

9:
白蛇傳(豫劇)
《白蛇傳》是豫劇皇后、陳門藝術創(chuàng)始人陳素真大師的早期代表劇目之一,這是一臺對演員的唱、念、做、打功力要求都比較高比較全面的戲。全劇包括:白蛇收青蛇的《雙蛇斗》、白蛇青蛇《游湖借傘》、白許《結親》、青蛇《盜庫銀》等等。河南豫劇院吳素真演出的豫劇《白蛇傳》入選第七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查看詳細
10:
三哭殿
《三哭殿》又名《貞觀家事》、《斬秦英》、《乾坤帶》,是豫劇著名經典折子戲。該故事出自《少西唐》,講述大唐貞觀年間駙馬秦懷玉之子秦英,在彩仙(金水)橋釣魚,適逢太師詹洪紀經過,道鑼驚散魚兒,秦英失手打死太師,最后詹妃以國事為重,接酒同意太宗欲放秦英的故事。查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