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十大著名佛寺名單如下:中山石岐西山寺、中山市天門白衣古寺、報恩禪寺(廣東省中山市黃圃鎮)、中山市集益寺、中山市佛教小欖凈意庵、中山市小欖鎮隱秀寺、中山市佛教小欖鎮善慶庵、五桂山觀音廟、大環村華佗廟、中山石岐永建庵,下面請看榜單詳細內容。
1:
中山石岐西山寺
中山西山寺俗稱西山寺,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城區西山公園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是讀書人喜聚之地。清道光年間,邑人曾望顏曾在此攻讀詩書,至咸豐六年(1856年)他任陜西巡撫署四川總督時,特募資將古寺加以擴建。由隱泉庵派僧人心恒為主持,歷代相傳,到1949年已傳至十三代。現寺內有伽蘭殿、韋陀殿、大雄寶殿、準提殿、觀音殿、六祖殿、地毅殿、塔殿等,頗為壯觀。“文化大革命”期間,寺內文物散失,僧人撤走。查看詳細
2:
中山市天門白衣古寺
白衣古寺又名白衣庵、紫竹禪林,位于廣東省中山市石岐區大信社區庵前正街,始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清嘉慶、宣統年間不斷擴建和重修,1958年后逐漸被拆,現存白衣古寺正殿,2004年重修。白衣古寺正殿建筑三間兩進,硬山頂、青磚墻,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面闊10.84米,進深19.15米,面積約207平方米。白衣古寺是當地較為典型的明清廟宇建筑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90年,該寺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查看詳細
3:
中山市黃圃報恩禪寺
報恩禪寺位于黃圃鎮觀仙路1號,原名觀音廟,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是一間113平方米的小廟。由于歷史原因,古廟破爛不堪,幾無人煙。1995年后,祖籍黃圃鎮的香港比丘尼慧皆師父發菩提心,籌資擴建天王殿、大雄寶殿、僧舍和齋堂,初具規模。由于該建筑事前未經省、市宗教事務部門審批及向有關部門報建,沒有按照佛教寺院傳統建筑風格興建,各殿、亭臺、僧舍、齋堂的布局比較隨意。觀音廟更名為報恩禪寺。查看詳細
4:
中山市佛教小欖凈意庵
凈意庵座落于小欖鎮永寧村南壟街47號,始建于1881年(清光緒七年),原名欖溪坑田寺,后改名凈意庵。該庵占地面積118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平方米。歷代住持依次是:果壽、與就、交太、因潔、撤昌、心樂、隨麟、境信、廓耀、通證、玄標、基銳。凈意庵有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殿等,現正在籌建更大的大雄寶殿。解放后至1988年,該庵停止宗教活動,比丘尼參加生產、自食其力,其間,安排一些群眾入住。由于歷史原因,該庵沒有培養新人。查看詳細
5:
中山市集益寺
集益寺,原名大灣古廟,位于中山市南朗鎮崖口村,據傳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有文字記載重建于道光四年。集益寺由南朗鎮崖口村民間廟宇群組成,有大王殿、飛來禪院、南海慈航、星君府、天后宮、瑤靈洞府(內設八仙像)等廟宇,該寺薈萃佛、道、儒文化,是中山地區較有特色的廟宇,在廣大信眾和海內外鄉親中有較大影響。查看詳細
6:
中山市小欖鎮隱秀寺
隱秀寺原址位于小欖鎮,占地358平方米,磚木結構,建筑面積298平方米。該寺創建近300年,一向香火鼎盛,僧侶志眾。由于歷史原因,寺院資料記錄已蕩然無存。解放前夕,僧徒離散,勝因法師移居新加坡,妙因法師四海云游,寺院無人管理。解放后,政府安排多戶人家入住,直至1994年8月,才將所有住戶遷出,將物業歸還佛教。當時,小欖佛教徒積極要求開放隱秀禪院。因該寺地處居民區,通道狹窄,不符合消防要求,故原址不能開放。查看詳細
7:
五桂山觀音廟
五桂山觀音廟位于五桂山主峰,建于清道光年間,全部用花崗巖石條砌筑,廟中供奉觀音瓷塑像。廟宇面積約20平方米,建國初,每逢觀音誕,村民上山祭拜,祈求多福平安。查看詳細
8:
中山石岐永建庵
石岐永建庵位于蓮塘路見龍里2號,占地232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多平方米,是一間家廟式的庵堂。1924年,尼姑廊慈(俗名羅成捷)購買一平房住宅,面積約150平方米,1993年將此屋主權傳給鄭積業,但仍居住此屋。羅成捷一向信仰佛教,收戴通靜、劉通軟等人為徒,并一起食住,進行宗教活動。1979年,該屋因產權問題發生爭議。1982年2月,佛山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該屋實屬宗教財產,應歸宗教團體所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該場所基本停止宗教活動,尼姑參加街道小手工業生產勞動,自食其力。查看詳細
9:
中山市佛教小欖鎮善慶庵
善慶庵位于小欖鎮東區四村大門樓四巷6號,是二進家廟式小庵,占地1.5畝,建筑面積268平方米,天井、走廊面積約60平方米。現有大雄寶殿、韋馱殿、功德堂、地藏殿、齋堂、客房、僧舍等。由于歷史原因,該庵沒留下任何資料,據原住持比丘尼釋宗耀回憶,第一代是釋應杰,第二代釋達基,第三代釋應祥,第四代釋本祥,第五代釋本明,第六代釋宗耀,現任釋頓榮。上世經50年代至70年代,宗教活動被當成“四舊”加以批判、限制,寺院庵堂的宗教活動全部停止,宗教職業人員參加農業或手工業勞動,自食其力。查看詳細
10:
大環村華佗廟
大環華佗廟位于中山市火炬開發區城東社區大環小區后門山上,建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1993年6月重修,呈中西結合建筑風格。建筑坐東北向西南,磚木結構,面闊三間9.5米,深一進9.6米,面積約93平方米。大環華佗廟是中山清末廟宇建筑的典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1990年,該廟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查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