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松綁限購限貸的呼聲四起,甚至有部分地方政府采取口頭限購松綁、先斬后奏的手段,為了解決財政收入依附于土地的現狀,地方與中央政府在博弈。房地產作為實體經濟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內容,勢必還會受到中央扶持。說到底是為了抑制過快的房價,穩步在CPI增長率以下,以保障民生為最終目標。
政策篇
今年上半年,樓市繼續延續去年的格局,以買方市場為主,“快進快出”成為各大開發商的主旋律,以價換量的定價策略,以資金快速回籠為目標。從銷售情況可以看出,諸如近期濱江金色江南均價16160元/平方米強勢低開,600多套房源首開當日即去化近三成,雖同比往年新盤首開的去化量上有所縮水,不過目前逆勢下能有這番成績,顯然還是值得借鑒和打高分。反倒是那些雷聲大雨點小的項目如中旅紫金名門,雖說拿出不少特價房源吸引眼球,但終歸由于降價幅度無法惠及更多購房者,則平淡收場。
深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第一,房地產政策調控具有長期性、深耕性的特點,無法在短期內緩解樓市當前膠著的局面;第二,目前買方看空氛圍濃厚,市場信心空前低下,信心重塑需要一個累積過程,而短期內寄希望于政策是無法撼動當前樓市低谷態勢的;第三,快進快出,加快操盤節奏,讓企業財務風險保持在可控范圍內;第四,“限購限貸”在短期內同時放開還存在一定難度,而相對于限貸來說,限購對于樓市的彈性相對較低,利率浮動才是幫助樓市轉危為安的根本性手段之一。
對此,本文認為,開發商不應依賴政府、政策,要積極合理地采取自救措施,用適當的價格來調整與需求方的關系。一般而言,大型開發商市場敏感度會比中小開發商更高一些,信息渠道、人脈資源更勝一籌,對于市場判斷力也更為精準,此外,大開發商對資金的要求也會更高。

土地篇
目前杭州市場土地存量高,去年是土地招拍掛的高峰期,到了今年很多項目都會陸續動工,從而存在一個井噴的狀態,再往后就會出現扎堆開盤的情況發生。從今年年初杭州政府推地情況來看,同比下降四成有余,政府正通過對土地控制從源頭上控制商品房容量。
下半年土地供應仍然會在一個緊縮的范圍小幅下降,開發商迫于資金壓力,而囤地成本過高,未來土地價值將無法實現最大化,而房地產開發速度也會也會適當調慢,住宅用地的控制仍是主要調控方向。
下半年,政府的主要工作會落在調整土地屬性結構,優化土地性質,仍將以商業、商業用地為主。土地市場也要跟著供需市場信心走,這樣行業才會平穩健康發展。
市場篇
定價方面,已銷售項目與新盤存在差異,已售項目二次定價存在老客戶的房鬧的隱患,比如北海公園、天鴻香榭里當初降價都曾被業主哄砸售樓處,所以較多開發商在重新調整價格策略的時候,對這一層面都有所顧忌。
當然,從目前的實際操作來看,部分開發商從企業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的角度來看,都對業主作一些適當補償;不過另一方面,購房是一種自主選擇型投資行為,建立在合同制度之上需自負盈虧。
市場經濟是用來來衡量房地產行業內在價值的根本標準,經濟具有周期性,房地產市場也一樣,房價階段性的波動合乎常理,客戶心態需要時間來消化。
目前杭州樓市顯然提前消化了區域發展過程中的交通配套等因素,很多有利于生活配套的因素被提前透支,未開工配套在銷售說辭中被重點宣傳,價格虛高情況多見于新興板塊。據朗盛地產觀察,城東、城北、大臨平、閑林板塊由于項目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競爭激烈,價格有進一步的下降可能,首當其沖的就是目前市場去化最困難的大戶型產品。
下半年,杭州房地產市場需要被合理地抑制,而市場信心則要進一步被鼓勵。
發展篇
房地產所衍伸出的產業鏈蔚為壯觀,上到鋼鐵建材,下到家居裝潢,不但提供了數以百萬計的崗位工作,也養活了中國很大一批人口。這也進一步印證了“行業只會停留在洗牌”這一層面。地產行業不會倒,甚至會被受到保護,支柱行業會經受住歷史的考驗。
房地產行業跟中國經濟一樣,處于陣痛轉型期,新一輪行業洗牌正進行,未來開發商行業門檻將進一步提高,對開發商資金要求也會更高。反之對消費者而言不失為利好消息。
“預售制度下的期貨交易行為”使得這個房地產市場曾經火熱,現在則是回歸常態的正常水平。現階段中國城鎮化發展水平還不及50%,城鎮化發展大勢所趨,未來人口依然會持續不斷向城市轉移,需求潛力仍然存在,只要市場不預支,“樓多人少”的謠言將不攻自破。
近二十年來,自然資源、環境資源被不斷消耗,因此資源整合、城鎮化發展被迫切拉上議題,京津冀、長三角此類大組團發展模式將成為必然趨勢。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0-2015年杭州房地產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投資風險預測報告》顯示,自然杭州也無法擺脫這一發展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