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調整的壓力下,圍繞節能、環保、安全的行業技術、產品升級步伐加快。從各個主流零部件企業的市場表現看,企業產品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新產品、新市場的增長更具活力,已經成為企業業務增長的重要一極。而外資零部件企業對市場的滲透、把控能力更強,在產品、技術升級中更是優勢突出。
外資零部件企業表現強勢
4月的上海車展,外資零部件企業參展熱情空前,博世、德爾福、偉世通、愛信、博格華納等幾十家國際跨國巨頭紛紛參展。在他們的新聞發布會上,聽到最多的大概就是“我們很重視中國市場,我們將繼續加大在華的增資擴產,設立研發中心這樣的話。”而這一切都源于其在華的市場表現。根據這些企業在車展上公布的數據看,中國市場在其全球市場的業務占比大多在10%左右,而未來的占比目標都是要占到1/3甚至更高。
無論是整車銷售市場、汽車用品市場還是售后市場,對跨國零部件企業而言,龐大的中國市場都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因此,跨國零部件巨頭在華的本土化進程從去年以來就明顯加快,這一本土化不僅包含了產品開發、人才、管理的本土化,還包括對中國行業政策、市場需求的把握,這些企業在上海車展上展出的均是緊貼國內節能、環保的政策要求,未來國內市場會大量普及的產品、技術,而且更加注重產品的實用性、經濟性。
不僅如此,外資零部件企業還在不斷加大與本土整車企業的合作。今年上半年,本土整車企業與外資零部件企業合資合作的熱潮始終不斷。年初,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采埃孚(ZF)與北奔重汽在重慶成立合資公司便宣告成立,4月,陜汽萬方汽車有限公司與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埃貝赫排氣技術國際公司建立合資公司,為陜西汽車集團提供滿足國Ⅳ以及未來排放標準的商用車后處理系統。上海車展上,佛吉亞跟長安集團正式宣布建立合資公司。而不久前,佛吉亞又與一汽鑄造有限公司簽訂了為期3年的技術開發合作協議,共同開發鎂合金整體座椅骨架。

不斷擴大的產能規模、不斷增長的市場份額,不斷加速的本土化進程……所有這些都能讓人感受到,跨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在華咄咄逼人的市場攻勢。而這些在下半年也將繼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