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子期傳說_非物質文化遺產伯牙子期傳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2000年,蔡甸區為打造“知音文化之根”這個品牌,成立知音文化研究會,組織本地專家學者開展知音文化資料收集整理;在漢陽一中建
早在2000年,蔡甸區為打造“知音文化之根”這個品牌,成立知音文化研究會,組織本地專家學者開展知音文化資料收集整理;在漢陽一中建立“知音文化傳承基地”,興建知音傳說組雕;舉辦知音文化藝術節,鐘子期祭祀活動;出版《知音九章》等書籍,錄制知音文化音樂專題片和電視專題片,護理和整修鐘子期墓等一系列工作。伯牙子期傳說是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種民間文學。
發端于武漢蔡甸的大型原創歌劇《高山流水》近日在國家大劇院唱響。楚方言的特色唱段、古音繞梁的韻味、詩意舞美的布景使該劇贏得中外觀眾熱烈掌聲。
“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是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武漢本土文化典范。歌劇對原故事進行了新編:伯牙是一位操琴大家,也是晉國使臣。他出使楚國,遭遇楚王的譏諷,認為他的音樂軟綿無力。他回到晉國,晉王貪圖享樂,認為他的音樂表達不出歡愉的樂感,最終只有鐘子期聽出了他音樂的純凈。
值得注意的是,坐落在武漢市蔡甸區馬鞍山南鳳凰嘴上的鐘子期墓,是知音傳說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文物載體?!爸艄世铩辈痰?,已連續六年舉辦祭祀楚隱賢鐘子期活動,鐘子期公園已成為知音文化重要旅游景點。
早在2000年,蔡甸區為打造“知音文化之根”這個品牌,成立知音文化研究會,組織本地專家學者開展知音文化資料收集整理;在漢陽一中建立“知音文化傳承基地”,興建知音傳說組雕;舉辦知音文化藝術節,鐘子期祭祀活動;出版《知音九章》等書籍,錄制知音文化音樂專題片和電視專題片,護理和整修鐘子期墓等一系列工作。
直至2014年,“伯牙子期傳說”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一傳說還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長江商報記者了解,由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蔡甸區人民政府、武漢市文化局聯合出品,并由武漢歌舞劇院與武漢愛樂樂團聯合演出的《高山流水》,是武漢歌舞劇院的第一部原創歌劇,反映一場“靈魂的對話”,彰顯古代人文精神。2014年,該劇榮獲中國第二屆歌劇節“最佳劇目獎”及編劇、舞美、指揮等多個單項獎,2015年入選國際藝術基金資助項目,2016年入選國家大劇院歌劇節。
知音文化研究專家表示,“高山流水”和“知音”已是中華民族基本的文化符號,具有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深遠意蘊,在國際經濟與文化交流中也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此次《高山流水》進京,也是通過知音文化來吸引更多的中外企業家們,到中法生態示范城創業,續寫一段新的知音傳奇,見證一座知音之城的綠色崛起。
a、《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林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 “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b、《呂氏春秋》: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鄙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辩娮悠谒溃榔魄俳^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列子》所述“泰山”與《呂氏春秋》所言“太山”,乃泛言山之大者,非指東岳泰山。
a、《荀子?勸學篇》記載的“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b、東漢蔡邕《琴操》一書在《水仙操》一曲題解中增加的伯牙從成連學琴的傳說。
c、歷代琴譜和樂論所記載的《高山流水》古琴曲由伯牙創作的傳說。
明代馮夢龍創作的白話小說《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以完整的故事情節,對知音傳說作了加工再創造,將伯牙定為晉國上大夫,將鐘子期的身份改為樵夫,并為伯牙加上俞姓,補名為俞瑞,為鐘子期補名為鐘徽。將故事發生地明確定為漢陽的漢水口。
現在人們講述的傳說內容大都來自馮夢龍的小說版本。
知音故事在民間流傳內容大體相同,只是經過人們不斷加工,內容不斷豐富,情節因此也略有差異。
①“主流”傳說
俞伯牙在蓬萊仙島上學到高超琴藝后,被周天子拜為司樂太師之職。他奉命修樂譜,專程去楚地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