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國家有關部門獲悉:投資近10億元、采用生物發酵法生產長鏈二元酸的一期工程近日在我國山東萊陽建成投產,這是我國產學研合作結出的又一碩果。該項目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經過10多年攻關獲得,由山東瀚霖生物技術公司承擔成果轉化。
據了解,長鏈二元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自然界不存在此種物質,只能用化工合成方法獲取,生產工藝復雜,易燃易爆,污染環境,成本昂貴,而且合成技術由國外先進國家所壟斷。為了打破壟斷,占領更為先進的生物技術獲取長鏈二元酸技術制高點,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以方心芳院士、陳遠童研究員為代表的兩代專家經過10多年的努力,發明了用生物發酵方法生產長鏈二元酸。通過微生物的胞內酶將正烷烴催化合成為長鏈二元酸。這一過程在細胞內的微粒體中完成,有著化學合成方法不可比擬的優越性:生產工藝簡單,生產條件溫和,整個生產過程在常溫常壓下進行,收率高,成本低,沒有環境污染,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化學工業。2025年,這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7項國家發明專利,進而使我國成為當今國際上唯一能夠應用生物合成技術實現多種長鏈二元酸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國家,形成一個中國特有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高新科技新產業。
為加快新技術產業化步伐,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山東省等給予大力支持,促成了萊陽項目的落實。對于長鏈二元酸產業化的重大意義,有關專家指出,微生物發酵生產長鏈二元酸研究的成功和工業化生產,解決了用化學方法難以合成的問題,開辟了長鏈二元酸的新來源,為尼龍工程塑料、熱熔膠、涂料和香料等十幾大類高檔產品的化學合成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推動這些產業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和技術創新,將創造出幾十種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將在我國逐漸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鏈和精細化工產品,從而在航天航空、汽車、輪船、輪胎、建筑、紡織、服裝、電子電器、信息領域以及人民日常生活中廣泛地應用。
據悉,該項目分二期建設,總投資30億元人民幣,達產后年生產能力將達到6萬噸,將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長鏈二元酸生產線。
更多二元酸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二元酸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