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國內一家卡車企業辦公室主任的位置上退下來的老王,對我國卡車產業發展過程比較了解。老王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卡車行業最大的變化既不在技術方面,也不是銷量增長,而是產業結構的變化。老王說:“20世紀80年代我給領導寫發言稿時,經常涉及的內容是‘缺重少輕’。到20世紀90年代,卡車產業進入全面發展階段。這幾年強調的是合理發展。”
“缺重少輕”制約經濟發展
“20世紀80年代前,國內道路上跑的卡車基本是載重4噸5噸的中卡,輕卡和重卡很少,中卡擔當了主要角色。不論路途長短,也不論貨物裝載量大小,基本靠中卡運輸。”老王說。
一汽解放第一款中卡解放CA10下線后的30年時間里,卡車市場為何出現“缺重少輕”局面?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說:“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資金有限。考慮到中卡使用范圍相對較廣,因此,相關部門決定先重點發展中卡。雖然國內也有重卡和輕卡生產企業,但由于資金、技術、市場需求等原因,未得到大規模發展。”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委員陳光祖認為,成功推出解放CA10后,我國卡車沒有向重型和輕型方向發展,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當時我國卡車企業技術積累不足,沒有能力開發新車型。二是“文革”期間研發人員無法專心從事相關工作。
原中國汽車工業公司總經理李剛說:“20世紀80年代前,一汽和二汽的產品基本一樣,主要是4噸中卡。其他各省幾十個汽車廠主要模仿一汽、二汽的產品。因此,品種非常單一。”
“中卡包打天下的局面必須改變。”老王說,“用中卡跑長途貨運很不經濟。比如,企業要運輸20噸貨物,需派出5輛中卡才能完成。這樣一來,人員費用、油費等花銷很大。如果有20噸裝載量的重型卡車,一輛就可解決問題。用中卡干輕卡的活兒,屬于大材小用。比如,市內配送時,運貨量不大,使用中卡就很浪費。”
改革開放扭轉不合理局面
“缺重少輕”,是對計劃經濟時期卡車產業結構突出問題的高度概括。改革開放后,我國卡車產業結構開始得到調整。
老王說:“只有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國家有關部門才能引進輕、重型卡車技術,促使重、中、輕卡全面發展。”說到扭轉“缺重少輕”的局面,就不能不提當時以技貿結合形式引進日本五十鈴公司N系列輕卡技術的歷史,以及引進奧地利斯太爾重卡技術的往事。
1985年,國家相關部門以技貿結合方式,引進日本五十鈴公司N系列輕型汽車技術,包括發動機、變速器等主要零部件技術及全套圖紙。此后,五十鈴輕卡開始在四川、江西、北京、云南等地批量生產。陳光祖說:“引進五十鈴輕卡技術,為我國輕卡產業實現飛躍奠定了基礎。如今,很多輕卡企業的產品依然有五十鈴輕卡的影子。”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回憶說,南京汽車制造廠是國內最早生產輕卡的企業,可是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南汽輕卡年產量僅3600輛。改革開放成就了一批輕卡企業,包括南汽在內的一批輕卡企業得到快速發展。2025年,中國輕卡年產量達到100萬輛。
輕卡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與當年引進五十鈴輕卡技術密不可分,重卡產業實現大發展則與引進斯太爾技術緊密相關。為滿足國內市場對重卡的需求,1983年,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當時的濟汽、川汽、陜汽和相關零部件企業成立重型汽車工業聯營公司,引進奧地利斯太爾公司91系列車型。
老王說:“五十鈴輕卡及斯太爾重卡技術進入我國后,路上跑的輕卡和重卡逐漸多了起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助理秘書長杜芳慈說,斯太爾重卡技術的引進,使我國重卡產品邁上新臺階,成為推動我國重卡行業迅速發展的動力之源。可以說,這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重卡領域最大的事件,卡車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扭轉。
重、中、輕卡全面滿足市場需求
進入新世紀后,我國卡車產業呈現重、中、輕卡全面發展的局面,尤其重、輕卡企業發展勢頭良好。
“現在,市場上有各種噸位、各種檔次的卡車,可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不僅甩掉了‘缺重少輕’的帽子,而且自主品牌卡車競爭力日益提高,產品技術水平與國際知名企業產品的差距正在縮小。”老王說。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卡車產業結構仍有繼續調整的空間,今后應向更合理的方向調整,向高技術含量的方向整體提升。一批技術陳舊、污染環境、質量與性能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的老產品,應被技術先進、環保達標、品質優良的新產品取代。
陳光祖認為,國外卡車產業結構是輕、重卡兩頭大,中卡市場小。我國卡車市場發展狀況符合這一趨勢。由于廣大農村地區對中卡仍有較大需求,數年內,重、中、輕卡共同發展的局面不會明顯改變。
更多卡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卡車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