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海東地區養豬業的快速發展,對促進農民增收、保障豬肉市場供應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全區已成為青海省生豬主產區,基本形成以互助、平安、樂都、民和等縣養殖高原瘦肉型豬和良種子豬繁育為主的生豬生產基地。今年6月,海東地區對年出欄10頭以上的生豬養豬戶、養豬場、養殖小區進行登記,共有規模養殖戶(場)2392戶,年飼養生豬31.34萬頭,占全區生豬飼養量的22.42%,戶均飼養生豬130頭,存欄7.95萬頭,其中母豬存欄1.06萬頭,年出欄生豬12.73萬頭,子豬10.67萬頭。當前,全區畜牧業生產處于傳統飼養方式與現代化養殖方式并存、傳統養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階段,千家萬戶的零星分散養殖是生豬養殖的主體??偨Y近幾年來海東地區養豬業的發展,其特點有三:一是千家萬戶的養殖與規模養殖有機結合是保障豬肉市場穩定和供應的基礎。二是農牧有機結合,發展生態養殖是以農養豬、以豬促農,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三是優良品種與科學飼養管理有機結合是保證生豬養殖健康安全生產、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
養豬業面臨的主要矛盾
海東地區生豬產業已由傳統養豬業向現代養豬業轉變,為建設現代農業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在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產生了一些矛盾,即發展規模養殖與傳統養殖之間的矛盾、生豬市場價格波動大與養殖戶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的矛盾、疫病形勢嚴峻與防控難度大的矛盾、養豬成本與養豬效益非正比增加的矛盾、養殖人員技術水平與發展畜牧業現代化之間的矛盾、生豬良種體系建設與現代化要求的矛盾、投入不足與畜牧業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制約著生豬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加快生豬產業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 通過對海東地區養豬業的調研發現,海東地區養豬業資源豐富、市場容量大、技術相對較成熟,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在用科學發展觀重新審視養豬業的現狀、外部條件和發展前景,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養豬業:應確立發展生豬生產、做大做強生豬產業的科學定位;按照科學發展觀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工業的理念和產業化的思路來謀劃、推進生豬產業的發展;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產業提質增效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突出良種繁育、疫病防治、標準化養豬示范基地建設為重點;實施養豬業良種化、標準化、規模化經營,推進養豬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促進全區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圍繞上述思路,狠抓各項措施的落實,力爭用3年~5年時間做大做強生豬產業。計劃到2025年,全區建成萬頭豬場3個、千頭豬場25個、500頭以上豬場100個,百頭豬場500個,生豬生產基地村30個,年增加出欄生豬5萬頭以上,能繁母豬達到7萬頭。
加強對生豬生產的組織領導 把生豬生產納入各級領導的重要議事日程,立足區情,統一思想,上下一致,齊抓共管,針對全區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資源優勢和生產潛力,對畜牧業內部結構進行比較客觀的調整。按照“農牧結合、以農養豬、養豬促農”的要求,穩定千家萬戶養殖,重點發展適度規模養殖。
完善良種繁育體系 將豬的品種改良作為提高養豬生產能力的一個突破口,從行政到業務給予高度重視,按照《畜牧法》及畜種區域規劃,加大對引進和出售種豬的管理,實行良種鑒定、登記制度,堅決取締劣雜公豬,加快瘦肉型豬改良推廣步伐,促使豬種品質優化。在農村飼養戶中推廣“大約八”、“杜約八”等三元雜交,在養殖專業戶和規模養殖大戶推廣DLY“洋三元雜”或PIC配套系,到2025年規范的雜交推廣面達到50%以上。
轉變養殖方式,推廣標準化養殖 飼養方式落后是養豬產業發展緩慢、效益不高的一個關鍵性制約因素。加快發展養豬業,必須大力轉變傳統的養殖方式,將現代化養殖作為今后生豬養殖的關鍵措施來抓,將綜合配套技術應用于養豬,突出良種應用、配合飼料、疫病防治、科學飼養流程、暖棚養豬與生態養殖、沼氣池建設利用等技術的應用。示范村建設、養殖小區建設、規模養殖大戶等養殖模式代表著先進養殖方式的趨勢,便于統一優良品種和科學飼養防病技術的應用,通過示范輻射,引導廣大養殖戶開展科學養殖。在今后工作中,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扶持,加快示范村、養殖小區建設和扶持大戶規模養殖,加快推進標準化養殖,力爭在全區每年扶持規模養殖場10家,生豬養殖小區6個,科學養豬示范村6個。在一些條件成熟、生產有一定規模和實行標準化養豬的地區開展無公害、有機畜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全面推進標準化養殖。
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科技含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結合生產實際,以人為本,開展不同層次的科學養豬技術培訓;實施千家萬戶科技入戶工程,做好千家萬戶畜牧科技普及型培訓工作;針對規模養豬戶(場)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和技術難點,建立健全長效培訓機制,實行注冊登記長期跟蹤培訓,深化培訓內容,從普及型培訓轉向專業型培訓;鼓勵飼料獸藥廠家和經銷商結合產品推廣開展科學養豬技術培訓;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努力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理論與實踐操作的能力;加大對新技術推廣應用力度,密切關注國內外畜牧獸醫科學技術發展動態,及時推廣人工授精、生態養殖、標準化養殖等技術,全面提高養豬業的科技含量。
加強防疫保健,確保養豬業健康發展 針對現階段豬病十分復雜的現狀,切實加強生豬防疫保健。一是積極爭取資金,加強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動物防疫隊伍建設和防疫冷鏈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免疫、檢疫和疫病監測,突出豬瘟、藍耳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實強制免疫,強化內防外堵,確保不發生大的疫情。二是積極引導和指導養豬大戶強化豬的防疫保健意識,把防治疫病資金用在防疫保健上,并制定切合本場本戶生產實際的免疫程序,做到計劃免疫,對一些新的病種有所免疫防治。三是畜牧部門要根據養豬生產實際,強化疫病的監測工作,對近年來疫病監測中發現的新病種及時制定防控方案,開展早期預防免疫。四是將發展暖棚養豬與沼氣池建設、資源循環利用、環境保護等工作結合起來,強化對糞水及其他污物的再利用,防止糞水污染環境。實施農村 “一池三改”沼氣入戶工程,在集約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一批利用養殖場糞污生產沼氣和有機肥項目。
增加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發揮養殖戶、加工企業市場主體作用的同時,政府應在基礎設施建設、良種推廣、動物防疫、政策性貼息補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應對優質種源生產場給予財政補助,農村認真落實母豬補貼和保險,對種公豬引進也應給予政策性補貼,以保障生豬生產的基礎。二是建立生豬產業扶持和穩定發展基金,對因產業發展波動而受損的規模養殖給予政策性扶持補助,穩定肉豬市場供應。三是加大科技推廣,重點解決生豬養殖中的技術問題。如對優良雜交組合篩選、提高母豬生產力、重大疫病監測防治等給予支持,幫助養豬者提高生產能力,節約生產成本,節支增效。四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有關生豬產業扶持政策,搞好項目篩選、養殖小區的驗收完善和省級龍頭企業的上報工作,爭取國家和省級資金扶持,爭取地縣財政資金支持,扶持生豬產業發展。
積極推進生豬產業化進程 一是畜牧部門積極為公司、協會、合作社、農民牽線搭橋,把公司、協會、合作社、農戶聯結起來形成發展合力,有效解決全區生豬生產中農戶單打獨斗、品種和產品不規格、飼養小規模與大市場難于銜接的問題,積極引導養殖戶成立生豬產銷合作社,使分散的農戶形成合力,使養豬做到規?;?、標準化。鼓勵專業合作組織和大型豬場投資建設生豬屠宰、加工企業和專業批發市場,發展訂單生產,形成“公司+合作社+養殖戶”和“龍頭企業+養殖小區+養殖戶”的經營模式,增強養殖戶擴大規模養殖的信心。二是組織企業、經紀人開發西藏、新疆等地市場,把海東地區建成拉薩、格爾木、西寧等城市的優質生豬生產基地和產業化經營基地。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營造寬松的投資環境,爭取在良種、飼料、加工等方面引進資金、技術、廠商,解決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四是積極扶持協會及經濟合作組織和畜產品經紀人及營銷隊伍,建立健全產前、產中、產后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畜牧業市場化進程。五是健全和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建立專業交易市場,開辟綠色通道,鼓勵和支持生豬專業定點收購及中介服務組織的發展壯大;建立和完善生豬產業信息化服務和電子商務信息網絡平臺,加強預警體系建設,科學預測市場和消費需求走勢,正確引導生產和經營決策。
更多生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生豬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