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宏大的改革計劃引起全球廣泛關注。媒體預測,歷史性的轉點近在眼前。不過,目前來看,中國政府改革計劃提議以及中國經濟長久健康很可能取決于城鎮與農村之間的土地,貨幣和財政體系政策“紛爭”。
15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根據中國官方的計劃,在這個十年結束時,中國政府將推進中國成為一個安全、強大和繁榮昌盛的國家。經濟目標包括擴大能源和自然資源領域中市場的角色、鼓勵金融領域內的私人投資,以及放松政府對利率的控制等。
前IMF中國部和金融研究部主任、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指出,“如果這些改革的執行是成功的,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結構將會發生顯著的變化。毫無疑問,完成這些計劃的時間表是雄心勃勃的。”
但是,中國政府的決定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而對于中國經濟的長久健康來說,這些問題又非常重要:農村土地權和稅收、地方政府稅收和財政,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支出及其從中央政府獲得撥款之間的缺口。
中國政府也認識到指出農村發展的阻礙是中國政府最大的憂慮之一。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從很多方面來講,中國的農村問題主要就是圍繞土地和稅收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為了減少債務,一些地方政府越來越依賴于“用較少的賠償征農民的地”,然后高利潤將土地賣給開發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中國政府并未嚴格地制止這樣的舉動,因為此舉會帶來更多的稅收。
按照法律,在中國,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但是在實踐中,土地是歸政府所有,因此在土地買賣等問題上,政府有強有力的發言權。
根據中國審計署6月份發布審計結果顯示,截至去年底,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余額3.8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比2025年增12.94%。接受審計的36個地方包括15個省、3個直轄市本級及其所屬的15個省會城市本級、3個市轄區。數字顯示,該地區2025年底政府性債務余額已占到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總額10.72萬億元的31.79%。
對于中國新一屆政府來說,解決上述問題絕非易事。而將大規模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是改革計劃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有經濟學家指出,除非中國政府能找到一種可以解決這一系列和土地及財政有關的難題的方法,否則很多農民將繼續因拿到的補償款太少而無法順利變成“城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