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濕地被譽為“東方濕地,百河之城”、“麋鹿的故鄉,丹頂鶴的家園,中華鱘的搖籃”。鹽城保護區內有哺乳類47種;鳥類381種;兩棲爬行類45種;魚類281種;昆蟲310種;腔腸動物43種;環節動物65種;軟體動物156種;甲殼動物139種。保護區內共有43種特有物種,以魚類為主。瀕危物種有62種,其中鳥類達46種。鹽城保護區還是我國少有的高瀕危物種分布地區之一,有29種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皮書中。
鹽城濕地是我國少有的高瀕危物種分布地區之一,有29種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皮書中。鹽城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每年在此越冬的丹頂鶴有1200多只,約占世界丹頂鶴總數(1600只)的80%~90%,有“丹頂鶴第二故鄉”之稱。鹽城還是連接不同生物界區鳥類的重要環節,是東北亞與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水禽重要的越冬地,每年春秋有近300萬只岸鳥遷飛經過鹽城,有20多萬只水禽在保護區越冬。鹽城保護區內有植物480種,其中有40種左右為栽培作物,有浮游植物和藻類286種。由陸向海,灘涂植被帶可分為葦草帶、鹽蒿帶、無植被帶(光泥灘)、米草帶。米草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工小面積種植,現已發展成寬500~1000m的植被帶。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是亞洲大陸邊緣最大的海岸型灘涂濕地。在中國3條鳥類遷徙通道中,鹽城濕地處于最重要的1條之中,也是東亞大約90%的鳥類遷徙時的停留地。丹頂鶴正是它們中最珍稀的一員。全世界1500只左右遷徙的丹頂鶴,每年冬天來到鹽城濕地的就有1000只左右,1983年鹽城沿海灘涂珍禽自然保護區成立,1992年,這里成為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2002年成為國際重要濕地。
自然保護
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7.8萬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為2668公頃,是目前世界上占地面積最大、麋鹿種群數量最多、并建立了第一個麋鹿基因庫的自然保護區。據調查,保護區內現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達30多種。保護區實施“以生態自然為主體、以地域文化為補充”的旅游文化模式,走多元化的旅游發展之路,興建了具有原野風韻的旅游景點30多處,每年游客流量近20萬人次,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交通線路
鹽城市內公交路線:乘坐旅游專線車,周一至周五每日2班于早上8:00和下午1:30出發,周六至周日每日3班于早上7:30、8:30和下午1:30班出發,旅游專線車始發站為鹽城城市規劃展示館,中途停靠鹽阜人們商場(中茵海華廣場)、中國銀行(老體育館)、交通銀行(中國海關)、新四軍紀念館、鹽城工學院東校區公交站臺,直達鹽城珍禽自然保護區鶴樂園。
每年冬季為期三個月的觀鳥活動實行預約制,為減少對濕地生態系統的破壞,景區開放的觀鳥線路限制每天15人,必須提前3天預約,預約者預約人數已滿的日期或遭遇惡劣天氣,需按預約順序依次順延。報名繳費時需提供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及手機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