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兒子正式地跟我聊過。
我經常問孩子們:你有夢想嗎?你的夢想是什么?
我閨女給了我一個非常明確的回答。這個回答比較普世化,聽起來順耳又靠譜。
我兒子的回答比較隱晦。因為他想做的事情,在大家眼里是不務正業的,會上癮的,能把人干廢的……
因此他雖然喜歡,卻又覺得拿不上臺面直接說,怕引來批評和攻擊,所以只能嘟嘟囔囔、模模糊糊。
他雖然沒有喊出來,但是卻用行動在執行:假期的時候,主動玩游戲;有段時間覺都不睡,半夜起床跑到廁所偷玩游戲……
現在為了玩上自己設計的游戲,又報名了學校里的編程社團。
雖然我不知道他能學到多少東西,會不會通過學習的東西做出一款自己喜歡的游戲,亦或是將來能不能靠這項技能吃飯,但是我看他學習的勁頭挺足的。
只要他學習勁頭足,我就支持。
包括他含糊其辭地告訴我,他將來的愛好是打游戲,我也會支持他,但是有一個前提。
這個前提就是學習的時候全力以赴把學習搞好,然后在假期的時候,可以放縱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他可以全心全意玩游戲,我們大人絕不干涉。但是放縱期過后,他也得保證把心思收回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可是如果學習的時候三心二意,或者在學習期間對游戲成癮,把學習搞得稀里糊涂,那就等于他自動放棄了玩的權利。
我們的約定一出,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立竿見影,學習成績也有了提升。
雖然成績沒有達到最優秀,但是他也付出了努力,成績也有了較大進步,所以在假期的時候他就得到了玩游戲的特權。
他玩游戲也不單純是消磨時間。還通過游戲懂得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同時也體會到游戲世界里無所不能的感覺,同時還因為覺得游戲有意思而去主動了解編程。

從這些方面看,游戲這個經常被家長喊打的東西,并不是一無是處。相反,只要你不沉迷成癮,而是用心體會也會學到很多有用的知識。
我因為這一件事很假確定,我們做大人的,不要因為自己不喜歡或者不了解一件事情,亦或者只聽別人說某件事不好,就禁止孩子去做探索和體驗。
而是應該放手讓孩子去接觸和了解。當然這里有一個前提是我們要盡可能保證孩子的安全。
實際上,一個人只有多去體驗和探索,他才不會因為總是被禁止而產生叛逆心理,進而做出一些比較危險的事情。
而豐富的體驗感又會成為一個人創新的能量和動力。
尤其在高速發展AI時代,大量陳舊的、基礎性、重復性工作會被AI取代,真實豐富的體驗感反而會成為人們在AI時代的競爭力。
就拿寫文章來說,如果大家都會利用AI,那瞬間生成無數篇中規中矩,但一看就是機器人寫出來的內容。
可是如果我們有豐富的體驗,我們把真感受、思考和觀點加入到文章當中,擁有真實情緒且帶有人味的原創文也能很快呈現出來。
這種文章生成速度沒有AI快,也未必能成為爆款,但它更能引發人與人之間的鏈接。
總之,個人覺得我們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把控好大方向,剩下的就是努力提供條件讓孩子多去體驗新生事物,而不是用我們有限的見識去指揮孩子。
畢竟我們的知識點是建立在我們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之上的。而現在這個社會變幻莫測,是我們這些老腦子參透不明白的。
相比我們這些太依賴經驗的老腦子,孩子們的新腦子更敏感,更具有洞察新潮流的好奇心。
所以,我們要在把控好大方向的前提下,孩子相信孩子的眼光、支持孩子的選擇,盡可能給孩子提供條件讓他們去做嘗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