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產后心理狀況_產后心理問題出現原因知識:大多數媽媽因為寶寶的到來都是非常愉悅和幸福的。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上看,產婦產后的心理變化表現多樣,不容忽視。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新爸
產婦產后心理狀況
1、產后郁悶:其發生幾率約50%~70%,在產后3~6天發生,其主要癥狀包括:情緒不穩、失眠、暗自哭泣、郁悶、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等,持續時間約為一周左右。此時,只要丈夫和家人多關心,大約一周左右就可以好了。
2、有些產婦會出現較為嚴重的癥狀:如郁郁寡歡、食欲不振、無精打采,甚至常常會無緣無故地流淚或對前途感覺毫無希望,更有甚者會有罪惡感產生、失去生存欲望,這就是比較嚴重的產后憂郁癥了。
3、產后精神病:約有0.14%~0.26%的憂郁癥產婦,會出現沮喪的心情、幻覺、妄想、自殺或殺嬰的精神病癥狀,此時產婦已經嚴重患有“產后精神病”。其中有些產婦在未懷孕前,本身早已有精神病的征兆,只是沒注意到而已,出現這種病癥應立即到醫院精神病科進行治療。
產后心理問題出現原因

1、對角色轉換的不適應
在孕期,準媽媽是大家注目的主角,享受著眾星捧般的寵愛,而產后大家的注意力可能都會集中在新生寶寶身上,給予寶寶更多的關注和愛護,新媽媽主角的地位似乎被取代了,失落的情緒就會油然而生。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有很多做了媽媽的女性,其實自己還像個小女孩,仍然需要丈夫和家人的關愛和幫助,突然生命中多了一個這樣鮮活的小生命,自己擔負起為人母的巨大責任,一時對這種角色轉換可能難以接受和適應,因而就產生焦慮或抑郁的情緒。
2、對育兒重任的焦慮
初為人母的新媽媽,常常由于沒有經驗或比較緊張,搞得自己手忙腳亂的,無法好好地照顧寶寶,最后因為身心俱疲而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母親的角色。看著身邊的小寶寶,想象著在未來的子里要為他付出和承擔的東西太多太多,新媽媽二時會對養育孩子的重任感到茫然和焦慮。
3、對寶寶性別期待的落差
重男輕女的傳統落后觀念到如今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則更為明顯,一些新媽媽因為生了女孩兒而自怨自艾,有時再加上家人和丈夫的惡劣態度,新媽媽產后就會產生消極的心理情緒。因此,新媽媽和家人在產前就應樹立生男生女一樣的觀念,家人也應多體諒新媽媽,讓她產后保持愉悅的心情。
4、對體形變化的擔憂
有很多新媽媽經過懷孕和生產,體重增加,體形也變得肥胖臃腫,從而擔心自己的身材不能恢復,因此對于當初懷孕有點后悔,甚至心中充滿煩躁和悔恨。其實,新媽媽只要注意飲食,并進行科學的調養,體形是完全可以恢復的,甚至會比孕前更加美麗動人.
5、生產方式未如預期
有些新媽媽原本想自然生產,卻因為生產過程不順利而實施了剖宮產,所以會感到很失望,加上手術后傷口疼痛的困擾,而有悔不當初的感覺。如果新生兒健康狀況不佳(例如生病等),也會讓新媽媽因擔心寶寶未來的健康而憂心忡忡,這些都會引起新媽媽不良情緒的出現。
產后心理護理
1、保健和健康教育
產前健康教育可使產婦抑郁癥的發生率下降,幫助孕婦了解有關妊娠、胎兒宮內生長發育等知識,進行優生優育的教育以及產后保健、育嬰知識的宣教,指導孕婦合理的營養和活動鍛煉。對有并發癥的孕婦應積極幫助其調整心態,使其樹立信心,消除緊張與恐懼心理
2、心理和情感支持
鼓勵并幫助孕婦進食、進水,保持足夠的營養和能量,用親切、友善的語言指導產婦配合醫護人員順利完成分娩,使她們處于良好的身心適應狀態,減少分娩方式及產時并發癥給產婦帶來的心理負擔,嚴格掌握剖宮產措施,積極處理孕期異常情況,盡量清除不良的軀體和精神刺激。分娩時可根據產婦需求安排丈夫在場,以減少產婦的恐懼和不安。護理人員應注意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以親切友善的語言,使產婦感到溫暖和支持。
3、舒適的休養環境
給產婦創造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可以使產婦心情舒暢。此外,產婦經歷陣痛,分娩,體力和精力消耗巨大,產后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在護理過程中,護士盡量集中進行所有的治療操作,動作輕柔,減少不必要打擾,避免談論刺激產婦情緒的話題。同時,適時進行心理咨詢,指導產婦進行產后康復訓練,增加產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幫助進入角色
向產婦講述母乳喂養的優點,及時進行母乳喂養的指導,教會她們護理孩子的一般知識和技能,與她們進行情感交流,主動關心她們,鼓勵她們,并發揮哺乳母親間的相互交流和鼓勵的效應。
5、良好的氛圍
丈夫應主動協調好夫妻關系,婆媳關系,盡可能多陪伴在產婦身邊。家庭、社會及其他有關人員應除在生活上關心、體貼產婦外,還要耐心傾聽其傾訴,使其從心理上樹立信心,消除苦悶心境,感到自己在社會中、在家庭中及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時,指導產婦注意調整心態,正確對待和處理產褥期間工作生活的各種變化,及早融入社會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