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清(1816年~1862年),字叢山,號根云,清朝大臣,云南昆明人。何桂清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歷任編修、內閣學士、兵部侍郎、江蘇學政、禮部與吏部侍郎、兩江總督等職。
主要經歷
早年經歷
道光十五年(1835)第二甲第四十九名進士出身,點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六年(1836),散館授翰林院編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歷任司經局洗馬、右贊善、左贊善、日講起居注官,南書房行走。
道光二十三年(1843),升翰林院侍講。道光二十四年(1844),升太仆寺少卿。道光二十五年(1845),升光祿寺卿,改太常寺卿。道光二十六年(1846),改任山東學政。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升內閣學士。道光二十八年(1848),遷兵部右侍郎。丁憂去職,服滿后補任原官。
咸豐元年(1851),歷任署理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南書房行走。
咸豐二年(1852),署理經筵講官。八月六日授江蘇學政。太平天國襲江南,何桂清以江蘇學政身份疏陳軍事,抨擊封疆大吏軟弱,無所顧忌侃侃而談,咸豐帝感到驚奇。咸豐三年(1853),任禮部左侍郎。
鎮壓太平天國
咸豐四年(1854),任吏部右侍郎,改倉場侍郎,九月二十一日升浙江巡撫。太平軍攻陷江寧(今江蘇南京),東南震動。安徽徽州、寧國是浙江屏障,何桂清駐兵黃池,扼守要沖,與浙江提督鄧紹良擊退太平軍。
咸豐五年(1855),令道員徐榮攻黟縣、石埭,太平軍主力到達后徽勇敗,徐榮戰死。何桂清上疏主張安徽浙江互為唇齒,主客一心方有勝算。咸豐帝上諭令地方官吏不分畛域剿敵。安徽巡撫移駐廬州,徽、寧二郡暫由何桂清管轄。何桂清令徽州知府石景芬、副將魁齡等收復徽州府城及休寧,布防堵敵軍來路。江西太平軍侵入浙江,攻陷開化,進犯遂安,檄令鄧紹良等夾攻,擊退之,周天受、石景芬等收復黟縣、石埭。何桂清奏請增補道員缺額,準石景芬任徽寧池太道;總兵豫祺戰績不佳,革職,以江長貴代;前侍郎張芾駐皖南團練,督辦徽、寧防務,兼顧浙江衢州、嚴州。
咸豐六年(1856),檄令鄧紹良、秦如虎、都興阿等合攻寧國府,江長貴擊敗來襲的太平軍,收寧國府城。朝廷嘉獎。好友杭州知府王有齡被通判徐征訐控。何桂清復奏有微詞,被中央責問,以病請辭,慰留。年底兩江總督怡良解職,文淵閣大學士彭蘊章舉薦何桂清可勝任江督統籌軍餉。
咸豐七年(1857)春,以二品頂戴署理兩江總督,隨即實授。桂清舉薦王有齡任江蘇布政使,負責軍餉。以江寧將軍和春負責軍事、江南提督張國梁為幫辦、前總督怡良為運饋。桂清奏陳方略稱旨,上諭和春商酌。冬,攻克鎮江,以辦理軍餉功加太子少保。
咸豐八年(1858)11月,會同東閣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與英、法、美三國改訂稅則、通商章程:1.有限承認鴉片貿易。2.依《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在上海創建關稅總局。3.進出口貨物,一律按時價抽5%關稅,洋貨遠銷內地一律按時價抽2.5%子口稅。4.各口稅收劃一辦理,聘請英人李泰國幫辦海關稅務等。
咸豐十年(1860)春,收復江寧九洑洲,清軍合圍江寧,功加太子太保。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分兵由安徽廣德奇襲杭州,杭州將軍瑞昌死守,咸豐帝下詔令何桂清、和春盡速救援。桂清急檄廣西提督張玉良馳援,到達后以600兵擊破太平軍,并收復臨安、孝豐、安吉。咸豐帝下詔嘉獎。何桂清意氣發舒,倚畀益重,甚負時望。
丟城失地
太平軍圍金壇,陷江陰,何桂清遣總兵馬得昭、熊天喜、曾秉忠,副將劉成元水陸分路抵御,兵分益單。太平軍于是合眾十馀萬出建平、東壩,一由東壩趨江寧,一由溧陽窺常州,何桂清聞之,幾失所措。會馬得昭、周天孚分援蘇州、常州,太平軍已趨金壇,陷句容。句容為大營后路,自此隔絕。張玉良回軍抵常州,和春飛檄調援大營,何桂清留勿遣,復調馬得昭,亦莫之應。王有齡已擢浙江巡撫,貽書何桂清戒勿離常州一步,且曰:“事棘時危,身為大臣,萬目睽睽,視以動止。一舉足則人心瓦解矣。”蓋規之也。
會大雨雪,大營兵凍餒,索餉不得,乃噪亂,相率盡潰。和春、張國梁退守丹陽。何桂清疏陳:“丹陽以上軍務,和春、張國梁主之;常州軍務,臣與張玉良主之。”部署稍定,即進規溧陽,而太平軍已逕犯丹陽,張國梁死之,和春奔常州,桂清大驚。總理糧臺查文經等希其意,請退保蘇州。何桂清即疏陳軍事付和春,自駐蘇州籌餉。將行,常州紳民塞道請留,從者槍擊,死十馀人,始得脫。張玉良留守,尋亦走。士民登陴,數日城陷,屠焉。何桂清至蘇州,巡撫徐有壬拒勿納,疏劾其棄城喪師狀。和春退至無錫,傷殞。桂清讬言借外兵,遂之上海。蘇州亦陷,徐有壬殉之,遺疏再劾桂清,詔褫職逮京治罪。
會各國聯軍犯京師,車駕幸熱河,遷延兩年。王有齡及江蘇巡撫薛煥皆其故吏,疊疏為乞恩,不許。言官數劾奏.同治元年(1862),始就逮下獄,讞擬斬監候。大學士祁俊藻等十七人上疏論救,尚書李棠階力爭,讞乃定。何桂清援司道稟牘為詞,下曾國藩察奏。曾國藩疏言:“疆吏以城守為大節,不宜以僚屬一言為進止。大臣以心跡定罪,不必以公稟有無為權衡。”是冬,遂棄市。

人物評價
《清史稿》:桂清由侍從出任疆事,才識明敏。在兩江值英吉利構釁,迭陳應付之策。偕大學士桂良等議稅則,多中肯綮,亦不能盡用其言。晚節敗裂,誤國殄民,雖廷議多有袒之者,卒難撓公論云。陸建瀛、何桂清皆以才敏負一時之望,膺江表重寄。建瀛當軍事初起,不能預有規畫,臨事倉皇。桂清無料敵之明,又失效死之節。二人者身名俱隕,罪實難辭。青麟受事於危急之秋,艱難支拄,終以越境被誅,論者猶有恕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