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閣鎮種植花生的歷史悠久,其品種多為小粒種,種子一直沿用前人留下來的土種,當地人稱為“百日掂”。觀音閣花生籽仁珍珠豆形。莢果網目小、網紋較深、縮縊淺,果嘴長帶勾。二粒莢果為主,百果重約169g,百仁重約70g;種皮白紅色、果型美觀白凈;口感細膩、香甜、爽口,特有花生濃香味。觀音閣鎮依山傍水,生態環境優越,擁有觀音廟、東江濕地公園、馬鞍山等優質旅游資源,因而早已遠近聞名。
觀音閣鎮種植花生的歷史悠久,其品種多為小粒種,種子一直沿用前人留下來的土種,當地人稱為“百日掂”。觀音閣花生籽仁珍珠豆形。莢果網目小、網紋較深、縮縊淺,果嘴長帶勾。二粒莢果為主,百果重約169g,百仁重約70g;種皮白紅色、果型美觀白凈;口感細膩、香甜、爽口,特有花生濃香味。觀音閣鎮依山傍水,生態環境優越,擁有觀音廟、東江濕地公園、馬鞍山等優質旅游資源,因而早已遠近聞名。

在很久以前,當觀音閣鎮還是一個小村子的時候,村里有一對家境貧寒的農戶生了一個沒手沒腳的小男孩。周圍的人以為他是怪物,勸他父母遺棄掉。但父母不離不棄,以慈愛之心悉心照料和艱難撫養,讓他存活了下來,慢慢長大。不久,村子里發生了一場瘟疫,很多人得了病,小男孩一家也不能幸免,而他因身體孱弱,不治而逝,成為隔世人。轉世仙人問小男孩,愿否放下一切,轉世成仙。小男孩感念父母養育之恩,哭著對仙人說:你能想個法子讓我回報父母嗎?于是轉世仙人就把小男孩變為一種從未有過的植物,栽種在他家門口。一天,小男孩父母發現了這棵只見開花、不見結果的奇怪植物,想要拔掉。拔出一看,發現果實卻在下面。剝開滿身皺紋的殼子,里面有幾顆象蠶豆一樣的果實,散發著清清的參氣。好奇之下,兩個老人吃了幾顆果實,很快發現自己的病痛完全消失了。于是,兩老就把剩下的種子一部分重新種到地里,一部分送給其他村民。就這樣,這種植物——就是現在的花生——在觀音閣這塊寶地上傳播開了。事實上,博羅種植花生有300多年的歷史,而觀音閣鎮因為地處博羅東南沿江丘陵區,擁有豐厚的東江系土壤與谷底沖積地,以觀音閣花生種植時間最長,且花生質量上乘。《廣東省志·農業志》、民國之后的各版《博羅縣志》以及各版《博羅年鑒》,對此都有記載,例如:《博羅縣志》(民國版)對當地農林分布情形的記載是:“一為水稻,重要產品……次為花生,種于缺水之田及山坡地。第五第六兩區出產最多……”又如:《博羅縣志》(2001年版)載:觀音閣是博羅四大農業分區中的東南沿江丘陵糧、果區的主要代表,“東江沿岸壩地,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屬潮沙土,潮沙泥田及沙泥田的沖積性壩地,土質較肥沃……壩地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氣候溫暖,雨量適中,日照時數較長……歷史上是縣內甘蔗、蕃薯、花生……等主產區;再如:《博羅年鑒》(2003—2005年版)載:“觀音閣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花生、大豆……觀音閣名優級農產品有:棠下紅爪、觀音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