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壩油粘米是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傳統的優質水稻品種。以其米粒細小、質地硬韌、晶瑩透明、以油脂量高而著稱,一直是中國出口大米中的主要品種之一。馬壩油粘米是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的名優特產,曾作為“貢米”,它米粒細長,晶瑩潔白,香滑軟熟,飯后齒頰留香。 馬壩油粘米質特優,用砂鍋煲飯香味四溢,飯面泛起油光,把飯粒放到紙上有油跡留下,故稱之為油粘,因其產地在曲江馬壩而得名“馬壩油粘”。
品質特點
馬壩油粘米是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的名優特產,曾作為“貢米”,它米粒細長,晶瑩潔白,香滑軟熟,飯后齒頰留香。 馬壩油粘米質特優,用砂鍋煲飯香味四溢,飯面泛起油光,把飯粒放到紙上有油跡留下,故稱之為油粘,因其產地在曲江馬壩而得名“馬壩油粘”。
原產地域
馬壩油粘米最初原產于4000多年前“石峽文化”的發源地———韶關曲江區馬壩獅子巖兩山之間的一小塊稻田。文物單位在獅子巖挖掘文物土層時發現呈團狀稻谷和米粒,均已炭化。經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鑒定,為人工栽培稻。據考證炭化谷粒距今已有4000多年。從炭化米的粒型來看,專家認為是秈稻,粒型和馬壩油粘米極為相似,由此認定馬壩油粘與其肯定有必然的淵源聯系。
生產環境
馬壩油粘米依靠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和人文等因素,運用獨特的選育、加工工藝進行生產,米質觀感晶瑩光亮,富有光澤和油質感。曲江區馬壩鎮位于韶關市區南部,境內地勢由東向西南傾斜,屬丘陵地貌的地理位置。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0.1℃,年降水量1600毫米。該鎮水資源豐富,有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從而提高了馬壩油粘米的品質。
產品榮譽
馬壩油粘米歷史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編纂的《曲江鄉土志》中就有馬壩油粘米曾作朝廷貢米的記載。建國初期作為地方土特產銷售到東南亞國家,20世紀50年代曾躋身于印度國際博覽會,獲得“優質米”的殊榮。1996年后,曾榮獲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金獎、中國第三屆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中國第一批五類食品“QS”標志及國家“綠色食品”標志,還獲得中國糧食行業協會頒發的“放心米”稱號。
生產情況
20世紀70年代前,由于單產較低,易感病蟲,難栽培的原因,種植面積很小,原產地馬壩也只有零星種植;從20世紀八十年代始,科技人員利用原有馬壩油粘的種質資源進行雜交、選育,先后選育出一系列馬壩油粘品種,改變了產量低,稈高,易感病蟲害缺點,畝產增加到350公斤以上,農民種植的面積逐年擴大,到2006年全鎮種植面積達到1萬多畝,成為當地農村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是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之一。
由此,當地也催生出專門經營馬壩油粘米的農業龍頭企業,廣東聯益馬壩米業(曲江)有限公司生產的“白馬”牌馬壩油粘米是其中最具代表的產品,主要銷往香港和珠三角等地,多次獲得國家和廣東省的獎勵和榮譽,是粵北最具特色的農產品。2006年12月被廣東省科技廳批準為“馬壩油粘”技術創新專業鎮。2007年是馬壩油粘專業鎮實施的第一年,全鎮播種“馬壩油粘”17259畝,總產7076噸,產值達984萬元。占當年農業總產值34%,使“馬壩油粘”真正成為馬壩鎮農業生產的主導產業,為“馬壩油粘”專業鎮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2008年全鎮種植面積達到1.72萬畝,全曲江區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成為當地農村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也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