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荔枝種植面積2.6萬畝,主要分布于南山區西麗、南山、沙河等街道。主要栽培品種有糯米糍、桂味、妃子笑等。生產方式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外,果農和果園承包者生產經營。產品以本地銷售為主,少部分銷往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城市和港澳地區,每年出口到美國、德國、加拿大、菲律賓等國家的荔枝100多噸。南山荔枝以其品質優良、風味獨特而飲譽海內外,成為南山區農業支柱產業和農產品知名品牌,雄踞“南山農產品三寶”之首。果皮鮮紅色,肉軟滑細嫩,多汁,味濃甜,微香。
荔枝原產于我國南方,營養價值高,味甜肉脆,品質極優,歷來被譽為“中華之珍品”,是馳名中外的著名嶺南佳果。
南山荔枝栽培歷史悠久。南山,古稱南頭,在秦時即屬南海郡番禺地。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南頭是東官郡的郡府,管轄澳門、珠海、香港、東莞、中山、汕頭。據典籍三輔黃圖記載,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嶺南已廣種荔枝。1700多年前,南頭作為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當時可能有較大規模的荔枝栽培。但現存史藉可考者,僅見于200多年前編著的《新安縣志卷三·物產類》,其中記載:“荔枝樹高丈余或三、四丈,綠葉蓬蓬,青花朱實,實大如卵,肉白如脂,甘而多汁,乃果中之最珍者。故蘇東坡云:‘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其種不一,曰‘大荔’、曰‘黑葉’、曰‘小華山’、曰‘狀元紅’,俱于盛夏成熟”。可見,南山的荔枝早已遐邇聞名。
南山荔枝品質優良,風味獨特,而飲譽海內外,雄踞“南山三寶”之首,成為著名的特色果品,實非偶然。首先是自然因素:南山荔枝產自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南山區三面臨海,一面靠山,屬于低丘陵濱海區,區內有大南山、塘朗山、羊臺山和西麗水庫、長嶺皮水庫及鐵崗水庫,這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屬于典型的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具備了最適宜荔枝生長發育和培養優良品種的獨特自然環境,因此孕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南山荔枝。其二是人文因素:在悠久的荔枝栽培歷史中,南山荔枝生產者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已總結處一套適合本地區自然環境和荔枝特性的種植技術。其三是荔枝文化:深圳市和南山區政府通過連續舉辦八屆深圳荔枝文化節和八屆南山區荔枝旅游周等活動,大力推介南山荔枝品牌,荔枝與文化、旅游的聯姻更加緊密,進一步弘揚了南山荔枝文化,提升了南山荔枝品牌知名度,促進了南山荔枝產業化、標準化和高效化發展。
產地環境
南山區位于深圳市中西部,東監深圳灣,北靠羊臺山和塘朗山,西瀕珠江口,南至伶仃洋,區域面積182平方公里。南山區屬于低山丘陵濱海區,整個地形呈南低北高,南部是三面臨海的半島。深圳灣、伶仃洋東側屬河口岸帶,有咸淡水相互影響,大量的生物殘體使灘涂土壤積累了豐富的有機質和礦質氧份。為南山荔枝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南山荔枝。
土壤:荔枝主要種植于低矮的山坡上,土質主要是花崗巖赤紅壤和砂頁巖赤紅壤,土壤呈微酸性,PH值為5~6,土壤含有機質1.4%~1.8%,土壤體深厚,土壤肥沃、疏松,通透性良好。

溫度:南山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3.4℃,最高氣溫38.7℃,最低氣溫0.2℃。1月平均氣溫14℃,7月平均氣溫28.4℃。霜凍機會很少。具備了荔枝枝梢生長、花芽分化及果實發育所需的最佳溫度條件。
水分:南山區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948毫米,但在時間空間分布上都不均勻,旱季和雨季明顯,一般每年從10月下旬到次年3月下旬之間為旱季,4月下旬到9月下旬之間為雨季。
風:常年盛行東南風。臺風影響酵區平均每年不到1次。
光照:南山區緯度較低,日照相對較強,年日照平均為2134.2小時。日照百分率如50%。年內日照時數以7、10月最多,分別為241.2小時和228.6小時;2、3月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