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港海蚌屬簾蛤目、蛤蜊科海洋貝類,殼體略呈三角形,殼長通常有7~9厘米,殼頂在中央稍偏前方,腹緣圓形,體高為體長的4/5,體寬為體長的1/2。殼厚,殼表光潔,生長輪脈明顯,殼頂呈淡紫色,其余部分呈米黃色或灰白色。廣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淺灘。其個體較大,肉質脆嫩,味甘美,具有很高的營養和食用價值,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名貴貝類。海蚌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印度支那半島、日本和中國的沿海,其中福建省閩江口長樂梅花穿山行以南至文武沙一帶為海蚌的著名產地。
漳港海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產地范圍為福建省長樂市北緯25°53′52″至北緯25°49′10米等深線以內,北緯25°53′52″以北、東經119°40′11″以西海域以及北緯26°04′34″至北緯25°54′49″、東經119°41′12″以東10米等深線以內海域。
漳港海蚌系生長在長樂市漳港及其附近海域的海蚌,是長樂市的名優特色水產品。在這獨特的海洋地理和水質的生態環境中生長的海蚌,其肉質脆嫩、味極甘美、營養豐富,享譽海內外。
上 世紀80年代初,閩菜大師強木根、強曲曲創出 "雞湯氽海蚌" 特級菜肴后,"漳港海蚌" 開始名揚四海,成為國宴和各地上檔次飯店的特供海產品。漳港海蚌屬簾蛤目(Veneroida)、蛤蜊科(Mactridae) 海洋貝類,殼體略呈三角形,殼長通常有7~9厘米,殼頂在中央稍偏前方,腹緣圓形,體高為體長的4/5,體寬為體長的1/2。殼厚,殼表光潔,生長輪脈明顯,殼頂呈淡紫色,其余部分呈米黃色或灰白色。廣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淺灘。其個體較大,肉質脆嫩,味甘美,具有很高的營養和食用價值,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名貴貝類。
海蚌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印度支那半島、日本和中國的沿海,其中福建省閩江口長樂梅花穿山行以南至文武沙一帶為海蚌的著名產地。
漳港海蚌對生存環境極為苛刻,僅在地處閩江口的漳港半淡半咸海水(15度)、25℃左右的恒溫環境、海深在8~10米左右的海區中才適宜生存,從3厘米大的幼苗長大到9厘米的成年蚌要2~3年。"雞湯氽海蚌"的走紅,使漳港海蚌身價暴漲、需求激增,每公斤價格從上世紀80年代的幾角錢飆升為現在的300多元。由于長期以來只捕不養,尤其是近年來“電拖網”、“深水耙拖” 等的使用,使得自然資源日趨枯竭。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全國沿海西施舌年產量僅約1000t,2004年約50t。漳港海蚌也面臨同樣的情況,但是通過幾年的海蚌保護工作,長樂漳港海蚌產量呈逐年增加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