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大米,產于黑龍江省方正縣地域境內的大米。方正大米以其營養安全、品質優良、米粒整齊透明、米飯口感好、香味濃厚等特點,贏得廣泛贊譽,深受市場歡迎。方正大米連續被中國糧食協會評為“放心米”。1987年—2001年方正大米先后作為黨的十三大、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專用食品。1999年方正縣被國家授予“中國富硒大米之鄉”。2005年3月,方正大米以其獨特的品質和良好的生長環境,順利通過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專家審定,成為了繼遼寧盤錦、黑龍江五常之后,全國第三個大米原產地域保護產品。
地理環境
天造地貌似馬蹄 地造稻香飄神州
方正縣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東部,北與通河縣隔江相望,東與依蘭縣為鄰,東南與牡丹江市林口縣、海林市接壤,南與尚志市、延壽縣毗鄰,西與賓縣相依??偯娣e2993平方千米。境內三山環繞,九河匯流,平原坦蕩。方正大米正是在這別致、富饒的地理環境中孕育而生。
俯瞰東北是一個“馬蹄形”地貌:中部是海拔150米左右的肥沃平原。平原三面環山,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分列在東、北、西三個方向,山地外圍是黑龍江、烏蘇里江、興凱湖、圖們江和鴨綠江等河谷盆地,馬蹄形的敞口,便是南方朝向渤海的一面。鑲在“馬蹄形”邊上的東北山脈,哺育了4片大森林:長白山森林、小興安嶺森林、大興安嶺森林和張廣才領森林?!榜R蹄形”的地勢,使得從日本海吹來的風和從西伯利亞吹來的風,在東北地區相遇,因此“馬蹄形”的周邊地帶,便不斷有降水發生,無論是冬天的雪,抑或夏秋的雨,都集中在“馬蹄形”的周邊。連綿不斷的降水,使得松花江南北兩源水量充沛,從而滋養了流域內茂盛的綠色植被?!榜R蹄形”的地貌,成就了東北地區的“馬蹄形的富饒“。
方正位于松花江中游南岸,場邊山支脈張廣才嶺北段西北麓,三面環山,一面臨江,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稱。方正原始森林保護區位于張廣才嶺西坡、老爺嶺北麓,距方正縣36千米處,占地130公頃,野生植物2000度種,主要樹種100多個,可食用野生植物達1000余種。蓮花湖位于方正縣西郊5000米處,其湖面廣闊,總面積70度公頃,其中有蓮花自然生長的面積大約在30多公頃。湖內有蓮花約500 多萬株,是同緯度面積最大、水生花卉最多的一處天然蓮花湖。方正不僅為大米種植提供了天然有利的自然環境,而且肥沃的土壤以及溪澗山泉的灌溉,更是給大米增加了蛋白質、氨基酸、鈣、鐵、鋅、硒等多種元素和礦物質,讓方正縣大米的品質有了更突出的表現。
方正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6℃,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秋季日照強,晝夜溫差大,加之水資源充沛,自然水灌溉,水溫高。因此,方正稻米營養成分含量高,米粒晶瑩剔透,香甜適口。方正縣水稻進入黃熟期通常在每年的8月29日——9月18日,這時的谷粒恰好變黃變硬,黃熟末期收割既保證了品質,又提高了產量。

方正縣七分山水、三分莊園,境內森林覆蓋率高,而且大、中、小型水庫、河流、塘壩構成豐富的山泉水資源,其澆灌的水稻加工出的稻米口感非常好。此外,方正有肥沃的土壤和適宜的酸堿度。方正地區土壤類型以黑土和草甸土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經多年耕種形成優良的水稻土,土壤通透性好,是生產優質稻米的優越條件。
文化背景
藤原長作先生和旱育稀植技術
方正縣是中國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的發源地,它得益于20世界80年代初期引進的日本農民水稻專家藤原長作先生研究推廣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術。1981年,日本水稻專家藤原長作率先在方正推廣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術,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掀起了中國水稻的“二次革命”。同年,黑龍江省科委組織省內水稻專家評估論證,定名為“寒地水稻旱育秧稀植栽培技術”,簡稱為“水稻旱育稀植技術”。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是黑龍江省稻作技術上的重大改革,被譽為突破性增產措施。該項技術在方正縣獲得了成功,畝產實現了539千克,達到了國際同緯度先進水平,結束了以黑龍江省為代表的北方稻作長期單產不高、總產不穩、發展遲緩的徘徊局面。
藤原長作的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的優勢是:第一,壯秧是基礎、旱育稀播、帶蘗插秧、根多苗壯、插后返青快、有效分蘗多。第二,以底肥為主、不追或少追肥、孕穗期追施草木灰(每公頃2200克)做到農化肥結合,一次施足底肥,當年底肥每公頃施氮、磷、鉀復合肥450千克(氮、磷含量各占20%)。第三,稀植靠分蘗增產,這是該項技術的核心,每平方米18穴,每穴有效穗數達28個(1981年調查數據),比當地對照的密植法每公頃保苗增加82.5萬株,且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第四,淺灌水、增地溫、促早熟,可實現節水種稻(每畝節水1/3以上),降低了用水成本。第五,成本低、技術簡單、好學易懂。沒公頃用量不足70克,每平方米播量為250克。秧本田比為1:80;當地濕潤育苗密植法每公頃用種量330克。每平方米播量達500克以上,秧本田比為1:25~1:30,僅此一項不僅體現了成本的明顯差距,而且省種也等于增產。
稻作博物館
隨著水稻種植技術的演變,在方正縣已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稻作文化。為促進稻作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011年,方正縣政府投資800萬元修建了中國方正稻作博物館,面積約1500平方米。館內設置10個展廳,分別以文字、影像、圖片等資料以及模型、實物等方式,展示水稻的起源進化及種質資源、水稻栽培技術、水稻病蟲害、水稻插秧與收獲機械、稻谷的儲藏與加工、方正水稻文化、水稻產品及工藝品等方面內容。
該稻作博物館的建立,全面展示了方正縣、我國及世界水稻的種植歷史,介紹水稻栽培技術、耕作水平、植保等方面的發展歷程,以及水稻的綜合利用和蘊含其中的文化,對提高方正縣稻作文化與方正大米的知名度都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同時,作為發掘祖國稻作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稻作博物館的建立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擴大了同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同時,通過旅游業的媒介作用,推動方正稻作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希望之米
方正是稻米之鄉,稻米也是方正發展的基礎和根本。位于方正縣內名為《希望》的稻谷雕塑正是方正文化的象征。雕塑的主體是一粒漢白玉的巨大稻米,它凝聚著生命、未來等含義,體現了方正人民博大的胸懷和包容的精神。雕塑用金色雙手托起米粒,寓意方正人民共同見證和創造了方正的發展。雕塑的主體又是中國傳統美術工藝金鑲玉的體現,同時,底座用鏤空的紅色展現了方正的民間剪紙藝術以及人民對幸福的向往。雕塑的基座是由蓮花抽象變形而成,共分27個花瓣,其中26個花瓣代表26萬人民;最后一個花瓣,被其他26個花瓣環抱,寓意方正人民的強大和向上發展。方正大米歷經多年的發展已成為方正文化的精髓和根基,對未來寄予厚望。
品牌建設
態、現代、持續的方正米
20世紀90年代,方正縣確定了“品種種植優質化、區域化”戰略,建立了千畝良種試驗、繁育基地,徹底結束方正縣水稻品種“多亂雜”
的局面,并逐步完善了“有主推、有貯備”的水稻品種體系,確保方正大米“主打品種突出、搭配品種合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方正縣總結出了“統一品種,統一生產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及應用、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的“五統一”生產管理制度,使當地水稻優質品種率達100%,綠色食品稻米的售價高于普通稻米的20%以上,帶動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為了推進水稻生產再登新臺階,近年來,方正縣加大科技投入,哈爾濱·方正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方正水稻研究院等基地相繼建成。同時,購進無人機、農業專用飛機各一架,用于農業作業。形成了育苗工廠化、生產機械化、產品優質化、栽培標準化的水稻“四化”栽培模式,使水稻生產邁入高產、高效、高質的“三高”農業之路。
現如今,方正縣水稻種植面積已達100萬畝,有機水稻種植面積達15萬畝,稻米加工企業已發展到120家,其中,東方集團(方正)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為當地龍頭企業之一,年產稻米30萬噸,有效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