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前半句出自《詩經·小雅·甫田之什·車轄》,原句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覯爾新婚,以慰我心。”全句出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贊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太史公說:《詩》中有這樣的話:“像高山一樣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樣令人遵循。”我雖然不能身臨其境親眼目睹孔子,但內心景仰向往他。我讀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見他的為人。到魯國,觀看仲尼的廟堂、車輛、禮器,書生們按時到孔子的舊宅演習禮儀,我崇敬得徘徊流連不忍離去。自古天下君王以及賢人也很多了,當活著時都很榮耀,到死后就什么都沒有了。
孔子一介平民布衣,道術聲名流傳十幾代,學者們認他為老師。從天子王侯以下,凡中國研討六經技藝的人,都以孔子的話做衡量的標準,可稱得上是至高無上的圣人啊!
參考資料
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81836549188616892.html?fr=iks&word=%22%B8%DF%C9%BD%D1%F6%D6%B9%2C%BE%B0%D0%D0%D0%D0%D6%B9.%CB%E4%B2%BB%C4%DC%D6%C1%2C%C8%BB%D0%C4%CF%F2%CD%F9%D6%AE.%22%B3%F6%D7%D4%C4%C4%C0%EF%3F&ie=gbk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這句話體現了人生的什么境界
gāo shān yǎng zhǐ ,jǐng háng háng zhǐ ,suī bú néng zhì ,xīn xiàng wǎng zhī 。
釋義: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闊的大路讓人行走。盡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心非常向往。
出處:兩漢:?司馬遷《孔子世家贊》
原文: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白話文翻譯:太史公說:《詩經》有這樣的話:“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闊的大路讓人行走。”盡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心非常向往。我閱讀孔氏的書籍,可以想見到他的為人。
去到魯地,觀看仲尼的宗廟廳堂、車輛服裝、禮樂器物,儒生們按時在孔子故居演習禮儀,我流連忘返以至留在那里無法離去。天下從君王直至賢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榮耀一時,死后也就完。
孔子是個平民,傳世十幾代,學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講習六經的都要以孔夫子為標準來判斷是非,孔子可說是至高無上的圣人了!
擴展資料
賞析:
此文為虛實結合。《孔子世家贊》是《史記·孔子世家》的結束語。開篇引用《詩經》的話,抒發作者的感慨,乃是憑虛而起。中間部分敘寫在孔子故居的所見與感受。結尾部分用“可謂至圣矣”來做結論。令人信服。
孔子原本不是王侯將相,但司馬遷卻把他列入“世家”。他不是完全按照官本位來處理歷史人物,他把孔子當做古代的圣人來看待。這說明司馬遷頗具遠見與卓識。
崇高的德行,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里卻一直向往著。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詩在《小雅》里,“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讀háng。“行止”的“行”就讀xíng。
但后來將《小雅》中這個句子獨立出來說“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會誤讀為xíng。
“止”通“之”。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ng 跟隨)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這里只照錄見于《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這話是用來贊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里卻一直向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鄭玄所首倡也.

你問的意思就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里卻一直向往著.表達的意思是傾慕,向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