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汽車維修(vehicle maintenance andrepair),汽車維護和修理的泛稱。就是對出現故障的汽車通過技術手段排查,找出故障原因,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其排除故障并恢復達到一定的性能和安全標準。以下是對汽車維修行業現狀分析:
伴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近幾年“井噴式”的增長,我國汽車維修等后市場增長強勁,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場。不過汽修行業卻存在三大潛規則。
記者實地走訪卻發現,4S店、汽修廠及路邊店三類汽修維護企業,在配件價格、工時費用等方面存在較大差別。7月14日,深圳一汽修廠老板告訴記者,無論是一類、二類還是三類汽修廠都“各有各的算盤”,并直言整個汽修維修行業就是一外行管內行的“暴利行業”。
夸大問題是汽修廠的拿手戲
7月14日,一家二類汽修廠的負責人連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4S店跟二類汽修廠、三類路邊汽修店,主要通過賣配件賺取收入,并且利潤空間十分可觀。據連先生介紹,他作為二類汽修廠商,能夠從汽車廠商指定的配件總經銷商處拿貨,總經銷商給他們的拿貨價,比最后銷售給消費者的價格,低了30%左右,部分配件甚至低50%、60%之多。
“汽車維修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夸大危害,恐嚇、欺騙、忽悠消費者!”連老板說,像新車如果開了一年半到4S店保養時,汽修師傅可能會指出電池的毛病,說電池要壞了,得換新的。如果消費者有疑問,汽修師傅就會提醒最好是換掉,否則到時候出了問題4S店可不管,“聽汽修師傅這么一說,誰還敢不換?”假如一輛寶馬5系車半年沒來4S店了,汽修師傅看到這輛車,心里就在想“怎么著也要讓你掏5000塊”,“汽修師傅喜歡找你車子的毛病。”然后,給消費者開出一大堆維修清單。
4S店師傅多有賣配件的任務
連先生還告訴記者,4S店與二三類汽修店不同之處在于,除了賺配件差價外,還能賺取工時費用。4S店都是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投入,人力成本、場地租金花費都很大,而且汽車生產廠家留給4S店的汽車銷售利潤空間很小,4S店要想賺錢往往只好在售后汽修方面“做足文章”。

通過汽車維修行業報告了解到,事實上,深圳市交委、市物價部門對汽修工時費有一個指導價。以換機油為例,市交委、物價局指導的工時費劃定在30至80元這個范圍,像連先生的維修廠只收30塊錢,執行的是相關部門指導價的最低標準,但是4S店目前替消費者換機油的工時費,卻高達一兩百塊錢;另外以四輪保養為例,連先生的維修廠一般收120至150元,而4S店視汽車低、中、高檔,收300至800元不等。
連先生提到,汽車生產廠家每個月給4S店的配件都是一批一批的,多不能退,少不能補,這往往會衍生出至少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果從廠家進來的配件用不完的話,4S店就會給汽修師傅下達任務,要求想方設法把這批配件用完才能有提成,汽修師傅為了完成任務,自然而然會夸大危害、無中生有地忽悠消費者;另一方面,4S店因為擔心用不完這批配件,往往會向汽車生產廠家少報一些配件,不足的配件,4S店會到市場上拿副廠件以次充好,以副廠的配件賺正廠的價格。不過連老板也提到,4S店從外面買回的這些配件,通常都只是一些外觀件,不至于影響汽車性能。
以專業性為由打發監管部門
跟4S店一類汽修廠和二類汽修廠相比,三類汽修店則在人員數量、流動資金和場地規模上沒有嚴格要求,用連先生的話說,如果一類汽修廠和二類汽修廠分別是公立醫院和民辦醫院的話,那么三類汽修店就是路面的私人診所。
連先生分析說,一般路邊小店里面的老板,都是在4S店、二類汽修廠有過工作經歷的汽車師傅,或者在學校進修過的人員,他們花個幾萬、十幾萬塊錢,就能在大街小巷開個門店。像這些路邊小店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靠的是朋友介紹和便宜的價格,但質量難以保證。比如一、二類汽修廠一桶機油要兩三百元,三類汽修店可能只要一百元,但容易使用假冒偽劣產品,蒙混過關就把副廠件當正品賣,特別是不涉及安全隱患的汽配件假冒偽劣更為猖獗,因為他們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不用負責任,出了問題,搬家跑了。連先生還提醒消費者,路邊維修店質量無法保證,最好不要選擇在那里深度維修。
既然汽車維修市場如此混亂、利潤如此之高,難道就沒有主管部門監督管理嗎?連先生笑稱,就算他們要管,也是外行管內行。他告訴記者,主管部門接到消費者投訴,上門來調查時,畢竟汽車屬于專業領域,對專業知識要求比較高,相關主管部門派來的調查人員,其專業性無法和整天與維修打交道的師傅們相提并論,“三言兩語就被打發了,很容易被修理廠牽著鼻子走,最終便形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僵局。”
以上就是對汽車維修行業現狀分析,更多詳細信息可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3-2025年中國汽車維修行業深度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