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到:2025年的上半年對于國產手機而言,無疑是陽光燦爛的好日子。根據知名市場調研機構發布的最新全球智能設備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總量達到2.953億部,較上年同期的2.40億部同比增長23.1%,再次刷新紀錄。不過其中,三星、蘋果所占份額同比驟降,而以華為和聯想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廠商則上升迅猛。以下內容是對我國智能手機市場分析:
我國智能手機市場分析數據顯示,三星第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為7430萬部,同比減少3.9%;當季全球市場份額為25.2%,雖然仍排名第一,但是與去年同期的32.3%相比大幅下降7個百分點。排名第二的蘋果在第二季度的出貨量為3510萬部,同比增長12.4%,所占市場份額為11.9%,同樣低于去年同期的13.0%。與之相比,以華為、聯想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品牌則增長迅猛。數據顯示,華為第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總量達到2030萬部,同比增長95.1%;當季份額升至6.9%,高于去年同期的4.3%;聯想手機的出貨總量為1580萬部,同比增長38.7%,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的4.7%升至5.4%。
然而這還不是全部,根據另外一家市場研究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在中國市場上,今年二季度三星的市場份額甚至被小米實現了超越,而在中國市場的市場前五排名中,蘋果更是徹底消失,除了三星外,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前五中,其他四家都是國產手機廠商——這是不是意味著,國產手機的“盛世”已經徹底到來?
拼數據:國產手機贏了銷量輸了利潤
根據報告顯示,小米在今年二季度共售出約1499萬臺手機,占出貨量總份額14%,排名第一,同比去年Q2增長9%、環比今年Q1增長3.2%。緊隨其后的三星為約1323萬臺,占比12%,但是相比Q1的18.3%的份額是大跌了不少。另外聯想、酷派、華為在Q2的銷量也均超越了1000萬臺,占比也均在1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超越仍然只是在銷量層面,根據三星、蘋果的二季度財報顯示,這兩家公司的季度凈利潤分別是60.95億美元和77.48億美元,比小米公司上半年的330億元人民幣的總營收還要高,就賺錢能力而言,國產手機廠商和三星、蘋果這樣的巨頭相比,仍然有著非常大的差距。“這主要是大家的主戰場不同,以蘋果為例,其產品平均售價超過3500元人民幣,而且售價超過4500元的iPhone5s的銷量比價格便宜一些的iPhone5c還要大,基本上實現了對高價位手機市場的‘壟斷’,但國產手機廠商的主要陣地則在2000元甚至1000元以下的市場,因此不能夠純粹用銷量的多少來分出他們之間的勝負。”出云咨詢分析師劉正昊表示。
不過,他同時也指出,隨著銷量的快速普及,國產手機廠商的品牌美譽度正在不斷的提升,尤其是在同質化比較嚴重的Android智能手機市場,國產手機的“性價比”優勢正在為其迎來市場口碑的逆轉。“這方面對于三星的沖擊比較大,尤其是小米、ViVo、OPPO等品牌,在口碑營銷、社會渠道等方面的本土化優勢都在不但放大,在中國本土市場對于三星、LG、HTC的國際化品牌的狙擊能力不斷增強,這是一種非常可喜的變化。”
拼實力:核心技術還缺一些底氣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3-2025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了解到,對于中國品牌智能手機在市場份額上的高速增長,報告指出主要是由于全球范圍內功能機用戶向智能手機用戶的加速,使得以低價為優勢的中國品牌在新興用戶方面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相關研究報告也指出,在2000元以下的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國產手機的市場占比更是已經達到了80%以上,這不僅得益于國產廠商的成本控制優勢,而且還有創新能力增強的支撐。“就目前的市場狀況來說,國產手機廠商的智能手機在技術研發能力上的確有了很多的提升,無論是新品的推出速度還是技術含量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劉正昊表示。
據工信部的有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市場的4G智能手機發貨量超過了4000萬部,其中超過60%的都是國產品牌的產品。“在4G技術上的快速跟進,體現了國產品牌供應鏈掌控能力的提升,而且在部門精品國產智能手機上,攝像、影音等消費者關注的應用技術上出現了不少具有自主創新性質的突破。”但劉正昊同時也指出,在智能手機的核心技術方面,國產廠商的短板日漸明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還是CPU、液晶屏、攝像頭等關鍵零部件基本上還都依賴于進口,“這種情況決定了國產手機廠商的成本控制能力依然有限,除了極少數營銷成功或者渠道強勢的品牌之外,沒有相對自主的硬件能力的支撐,國產手機廠商的賺錢能力仍然不夠強。”
不僅如此,因為手機芯片的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國產廠商產品在從3G向4G轉換的過程中還受到了高通高額專利費的“打壓”,不僅利潤受到的一定影響。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還遭遇了高通捆綁銷售、重復收取專利費、對過期專利收費等不公平的待遇。為此,已經有不少手機廠商聯合投訴,推動發改委向高通展開了反壟斷調查。“但這并不是根本解決之道,只有像華為海思那樣實現4G芯片的自研自產,國產手機廠商才有可能真正擺脫國際芯片巨頭的專利盤剝。”戰國策首席分析師楊群稱。
拼渠道:真正雄起還需發力海外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報告中,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前五之中已經出現了華為、聯想兩大國產手機品牌的身影,但和國內市場前五中四席都被國產手機廠商占據的強勢相比,顯然國產手機廠商在海外的實力仍然和三星、蘋果等廠商有所不如。即使是聯想、華為,其之所以能夠躋身全球前五的行列,銷量數據中最大的支撐力量也同樣來自中國市場。
“目前中國手機市場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國產品牌以國內市場為依托也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在海外市場尤其是歐美主流市場的份額和品牌知名度不足,則是國產品牌想要真正能夠做大做強所必須跨越的障礙。”楊群表示,和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有所不同,海外市場的開拓有很多非市場因素的挑戰,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專利問題,這里面不僅有高通、愛立信、諾基亞等通信技術廠商設立的核心技術專利門檻,也有著其它國際品牌廠商在外觀、功能專利方面的挑戰。“就拿HTC為例吧,本來在美國市場發展得不錯,結果陷入了和蘋果的專利大戰,最后不得不敗下陣來。”楊群稱,和國內市場外觀、功能專利保護不足的情況相比,海外市場尤其是歐美市場在功能性專利方面相關法律十分健全、執法也相對嚴格,這對于不少在外觀和功能設計上熱衷于“借鑒”的國產手機廠商來說無疑是個大麻煩。
不僅如此,國內智能手機市場開放渠道和運營商渠道平分秋色的情況和海外市場運營商渠道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也有所不同,“這同樣會給國產手機廠商的產品銷往海外造成不小的煩惱。中興、華為他們有多年和海外運營商共建網絡的合作基礎,將手機產品導入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何況是那些沒有相關積累的品牌。但國產手機廠商要想真正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廠商,這一步卻不能不邁出去。”楊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