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烏克蘭危機和伊拉克危機的爆發,全球能源安全再次成為引人矚目的重大問題。新世紀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明顯不足,除石油天然氣需要依賴進口之外,從2008年起,中國還成為了煤炭的凈進口國,今年中國已經超越了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在全面依賴進口的情況下,如何保障穩定供給、如何降低獲得能源的成本以保持經濟競爭力,毫無疑問將成為中國時刻要關注的重大議題。
習近平主席最近關于能源安全問題的講話,強調通過國際合作促進能源安全。除戰略與外交合作之外,國際經濟合作也非常重要。只有通過區域經濟的互相融合,才能實現真正的能源安全。中國提出的絲路經濟帶構想就是這種國際經濟合作推動能源安全的重要舉措。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8年能源行業市場調查及投資咨詢報告》了解,為應對能源安全挑戰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終都會轉化為經濟體系的成本,影響經濟的總體競爭力,并最終由全體消費者買單。如果單純考慮供給保障,而忽視由此產生的經濟成本,將會使經濟付出長遠的代價,從而影響了發展利益與經濟、戰略上的安全。
對于像中國這樣的能源進口國來說,如果能源價格超過了正常的水平,就會造成下游工業的利潤空間大幅度減少,從而扭曲經濟資源配置格局,甚至扼殺制造業的創新與發展能力,并給消費者帶來較高的生活成本。
控制全球流動性的快速增長,是有效抑制國際石油價格劇烈波動,實現全球經濟平穩運行的關鍵。這是能源消費大國尤其是中美兩國的重要責任。調控全球流動性有很多的雙邊和多邊機制可以選擇,如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G20峰會、亞太領導人峰會、金磚四國峰會等等,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獲得了副主席的席位。只要中美兩國共同努力,控制全球流動性過剩的目標不難實現。
加強能源消費國之間的能源合作尤其是定價合作,才能有效降低能源價格風險。北美與歐洲地區的能源消費國合作已經有了很好的表現,作為世界能源需求最高的東亞地區,由于各種原因,中、日、韓和東南亞地區表現出來的往往是競爭關系,而非合作關系。突出表現就是中日之間關于俄羅斯太平洋石油管線的爭奪,雙方都付出了過高的代價。而如果雙方合作與俄羅斯交涉的話,最終結果將是雙贏。這種合作的缺乏是導致“亞洲升水”長期存在原因。
“亞洲升水”現象,是指每桶中東原油銷往中國等東北亞地區的價格比銷往歐美地區的價格高1—3美元。亞洲升水反映中國自身定價話語權的缺失,其根本原因在于亞洲目前還沒有一個成功的原油期貨市場。亞洲的幾種本地基準油無法完全反映東北亞地區真正的市場供求關系。中國應發揮大客戶的優勢,可以考慮利用香港的金融與商貿物流經驗,在香港地區建立一個國際性的原油期貨市場。這一方案的優勢在于,通過香港的國際金融和商貿中心地位,把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地區的石油市場有效整合起來,形成一個足以與紐約和倫敦相媲美的原油期貨市場,既能降低中國的石油進口成本,也有利于促進香港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