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住房城鄉建設部全面落實《關于加快應用高強鋼筋的指導意見》,修訂鋼筋混凝土用鋼標準,全面推廣應用400MPa及以上高強鋼筋、淘汰335MPa熱軋帶肋鋼筋。建立了高強鋼筋推廣應用工作動態通報制度。開展了河北、江蘇、云南、新疆、重慶5個示范省市推廣應用高強鋼筋的工作評估和部分省市的抽查工作。部分地區2013年高強鋼筋平均產量約占熱軋帶肋鋼筋總產量80%,提前兩年實現了“十二五”工作目標。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高性能電工鋼推廣應用協調組,研究建立高性能電工鋼生產應用示范平臺,推廣應用高性能電工鋼,推進高效電機和節能變壓器應用示范,淘汰熱軋電工鋼。
行業品種質量持續改善。鋼鐵行業冶金產品達到國外先進實物質量水平認定并獲得“金杯獎”產品已達500多個,生產量占鋼材總產量的比重達到40%左右。研發一批新產品,一些依賴進口的特殊品種鋼材成功實現國產化。寶鋼生產的第三代汽車高強鋼實現全球首發,600℃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用各種鋼管實現國產化;武鋼、寶鋼已能生產全部高牌號取向硅鋼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專利技術;鞍鋼直徑5mm高碳鋼拉絲線材軋制成功,打破了國外企業對極限規格線材生產的壟斷局面;首鋼已生產出X80級超厚度管線鋼卷板;馬鋼生產的350公里高速鐵路車輪用鋼即將進入試用階段。
炭化室高7m大容積頂裝焦爐煉焦技術、超大型高爐高效低耗技術集成、300t轉爐鐵水“三脫”與少渣冶煉工藝技術、高效RH真空精煉關鍵技術及工業應用、熱軋板帶鋼新一代TMCP技術及應用等科技創新成果顯著。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入爐焦比361.4kg/t,下降1.7%,燃料比536.5kg/t,下降8.9%。寶鋼、鞍鋼、武鋼、首鋼和太鋼等國內大型鋼鐵企業都結合企業自身實際,建立起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的技術中心整體水平和研發能力在全國排名位居前列。鋼鐵工業已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16個,工程實驗室5個,工程技術中心12個,工程研究中心10個,企業技術中心33個,創新型企業17個。
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主體生產設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構建了以鲅魚圈、曹妃甸為代表的可循環鋼鐵生產流程,并實現了穩定順行。擁有5000m3以上高爐、COREX3000熔融還原爐、5500mm大型寬厚板軋機、2250mm寬帶鋼熱連軋機和2180mm寬帶鋼冷連軋機等世界最現代化、最大型的冶金裝備。1000m3及以上高爐已占煉鐵總產能60%左右,100t及以上轉爐(電爐)占煉鋼總產能54%左右;已建成熱軋寬帶鋼軋機77套、中厚板軋機84套、冷連軋軋機40多套。
鋼鐵企業信息化取得顯著進展。近50家鋼鐵企業建立了能源中心,實現了能源遠程監控、集中調配。基于互聯網和工業以太網的ERP(企業資源計劃)、CRM(客戶關系管理)和SCM(供應鏈管理)等取得成功應用。
企業環保意識增強,節能環保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寶鋼集團八鋼公司主動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投資建設了多項節能、環保設施,廠區環境大為改善。太鋼新建2×300MW空冷余熱回收項目和高爐沖渣水余熱回收項目,為太原市城區新增供熱面積600萬平方米。同時,太鋼還在行業內率先啟動了PM2.5減量工作,更好地承擔起社會責任。
在粗鋼產量保持增長的情況下,噸鋼綜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均實現同比下降。2013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為592千克標煤/噸,同比下降2%。燒結、球團、焦化、煉鐵、轉爐煉鋼、電爐煉鋼、鋼加工等各工序能耗分別下降2.5%、2%、4.4%、1.1%、16.4%、9.1%和2%。噸鋼耗新水量3.5m3/t,下降5.4%。外排廢水4.9億m3,下降8%;化學需氧量排放下降14.2%;氨氮排放下降22%。外排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下降3.4%,煙粉塵排放下降1.1%。
目前,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投產運行的干熄焦裝置已達134套,合計處理能力1.4億噸;全行業在建和建成投運的燒結脫硫設施373套(455臺燒結機),脫硫技術發展迅速;全行業共有600余座高爐配套有干式除塵TRT,約占配套TRT高爐的90%左右。以高爐渣、轉爐渣、含鐵塵泥為代表的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率和以焦爐、高爐、轉爐副產煤氣為代表的二次能源利用率均大幅提高。
山東、云南、四川等地開展區域性兼并重組工作初見成效。由云南曲靖地區7家企業共同出資組建的云南曲靖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于2011年10月正式掛牌成立,該集團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內部管理,不斷深化實質性整合,逐步實現集團公司的規范化運作。遼寧方大集團重組萍鄉鋼鐵公司后,方大集團控股的江西省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占全省比重已達59.2%,區域市場優勢明顯。山東省新組建的鄒平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臨沂鑫德鋼鐵聯合有限公司,完成了工商注冊登記,并已掛牌運營。
寶鋼、武鋼、鞍鋼、首鋼等大型鋼鐵企業著力進行企業兼并后的調整工作。寶鋼加快產品與制造技術的移植與推廣,深化內部協同,2013年集團下屬主要鋼鐵虧損單元經營狀況都得到了大幅改善,梅鋼、寧鋼和韶鋼均實現了扭虧為盈。

我國鋼鐵產業布局逐漸由資源型布局向沿海沿江、消費型轉變。湛江、防城港鋼鐵基地已開始進入建設階段。首鋼貴陽特殊鋼和青島鋼鐵啟動了城市鋼廠搬遷工作。鞍鋼鲅魚圈、首鋼京唐、寶鋼寧波等沿海鋼廠的布局基本形成,寶鋼、武鋼、沙鋼、馬鋼等沿江布局鋼廠的影響力逐漸增強。
依托鐵礦石保障協調機制工作組,推動解決鐵礦石資源保障相關工作,形成了長協供應、現貨平臺交易、期貨市場交易等多種交易方式,國產礦、權益礦、進口礦等供應渠道不斷拓寬,鋼鐵協會鐵礦石價格指數逐漸得到行業認可。2013年我國進口鐵礦石8.19億噸,同比增長10.2%,對外依存度約67%。進口鐵礦石平均單價129美元/噸,同比增長0.2%。國內已形成年產鐵礦石原礦16億噸的生產體系,折算成品礦產能超過5億噸/年。鞍鋼卡拉拉鐵礦項目竣工投產,年可生產磁鐵礦石2100萬噸,選礦廠年可生產高品位鐵精礦800萬噸。武鋼利比里亞邦鐵礦項目一期工程竣工投產,海外權益礦回運600多萬噸。河北鋼鐵集團與阿爾德隆公司簽約,將合作開發佳美鐵礦,其資源量約為10億噸。
查看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3-2018年中國粗鋼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分析報告》
鋼鐵行業國際化意識不斷增強。寶鋼、武鋼等企業已在國外設立研發中心,武鋼收購蒂森克虜伯集團汽車拼焊板項目,我國企業開始利用海外科研資源,加深與國外先進企業的技術合作。天津鋼管在美國建設50萬噸無縫鋼管項目一期工程預計2014年底完成。河北鋼鐵集團唐鋼公司參股德高國際貿易控股公司(DITH),占有10%的股份。在國內,鋼鐵企業積極“引進來”,加強了與韓國浦項、日本JFE、新日鐵、三井、德國蒂森克虜伯、安賽樂米塔爾等國際化大企業集團的合資合作。河北鋼鐵集團唐鋼與美國哈斯科集團簽訂協議,合作建設全球首個轉爐煤氣發酵法制燃料乙醇商業項目。重鋼集團與韓國浦項簽訂了FINEX綜合示范鋼廠項目合作協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