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將重新洗牌本土企業加緊對外合作:近日,中國重汽在香港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就中國重汽與德國曼公司(簡稱曼)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相關議案進行表決,與會股東高票通過了該議
近日,中國重汽在香港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就中國重汽與德國曼公司(簡稱曼)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相關議案進行表決,與會股東高票通過了該議案。
此前,中國重汽與曼簽署了一份戰略合作協議,在重卡行業引起高度關注。除陜汽和東風公司與此事有一定關聯外,中國重汽攜手曼,對國內堅持自主發展的重卡企業來說,要面對新的壓力和前所未有的緊迫感。
中外合作產品更具競爭力
“近來國內一些主流重卡企業紛紛尋求與國際巨頭加深合作,令我們感到很大壓力。”記者日前就中國重汽攜手曼對重卡行業帶來的影響與業內人士進行探討時,西南某卡車企業老總坦率地說。
在這位老總看來,奔馳、沃爾沃、曼等國際重卡巨頭的產品并不可怕,因為實踐證明,在國內市場,自主品牌重卡具有明顯競爭優勢。隨著新一輪中外重卡企業合資、合作潮的到來,結合中外雙方競爭優勢的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才真正會令本土企業感到緊迫感。
此次中國重汽與曼的合作,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整車和歐Ⅲ、歐Ⅳ、歐Ⅴ發動機的生產制造、質量控制、銷售和售后服務領域展開合作。其中,中國重汽在國內市場將獨享曼許可生產的整車及發動機技術。此外,中國重汽還將引入曼的管理經驗和質量保證體系,提高經營能力和管理效率,從而使中國重汽逐步與國際接軌。
從近來業內幾起頗受關注的中外合作項目來看,中方看重的是外方在整車及發動機電子控制技術方面所具有的優勢。電子控制技術不僅是國內卡車企業在排放標準升級過程中面臨的技術瓶頸,也是目前國內卡車企業普遍存在的軟肋。
對于渴求先進技術的自主品牌卡車企業來說,一旦獲得外方支持,突破了技術瓶頸,再加上對國內市場的深刻理解以及本土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推出的產品勢必更具競爭力。這也是國內重卡企業不得不高度關注的原因之一。
國內重卡市場面臨重新洗牌
在此輪中外合資、合作潮到來之前,國內自主品牌企業的技術水平大體相當。尤其近年來,國內卡車企業紛紛提升產品技術,使產品的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即便是在重卡市場第一陣營的角逐中,斯太爾平臺產品與一汽解放、東風商用車這類從準重卡平臺升級上來的重卡相比,仍是各具優勢、難分伯仲。
隨著排放標準的逐步升級,特別是電子控制技術在重卡領域的廣泛應用,國內重卡企業普遍遇到技術進一步升級的瓶頸,與國際知名重卡相比,存在核心技術缺失的差距。于是,部分卡車企業開始積極尋求與外方合作,國內市場相對平衡的競爭格局將被打破,面臨重新洗牌。
正如中國重汽董事長馬純濟在談到與曼的合作時所說的那樣:“引進曼發動機和整車先進技術后,我們將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使重汽的核心競爭優勢更加明顯。尤其是在此次合作中,我們獲得曼從歐Ⅲ到歐Ⅴ發動機生產技術的使用權,這將幫助重汽一次性解決未來三代環保卡車生產技術的攻關問題。”
據業內人士分析,眼下中國重汽的發展勢頭很好,得到曼的技術支持,如虎添翼,產品競爭力將逐步體現在市場上,并對競爭對手產生一定沖擊。由此可見,未來國內重卡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不再是發動機排放選擇哪條技術路線,而是如何獲得先進技術的問題。根據企業自身情況采取何種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將是擺在本土自主品牌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
本土企業加快對外合作步伐
除中國重汽與曼攜手外,近期國內卡車企業加緊與外方合作的消息不絕于耳。比如,日前有消息傳出,世界最大的工程機械生產商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與北美商用車及發動機生產巨頭納威司達公司(Navistar)將于今年9月與江淮汽車成立50?U50的合資公司,主要生產中、重型卡車和發動機。
江淮目前生產的格爾發系列重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車橋和駕駛室等總成的問題,但沒有自己的發動機仍是困擾未來發展的一大心病。據悉,三方籌備中的合資公司將依托江淮汽車現有生產基地,卡特彼勒和納威司達公司主要以現金加技術的形式參與,幫助江淮提升產品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
與此同時,有消息人士透露,一汽高層人士近日前往瑞典,與沃爾沃集團發動機制造部門就引進技術一事進行接洽。雖然沃爾沃與一汽、中國重汽曾于2025年談判合資生產沃爾沃柴油發動機,由于當時存在較大分歧,該項目最終擱淺。此次一汽高層人士再次前往瑞典商洽引進沃爾沃發動機技術,有可能是為解放重卡謀劃更高的動力平臺,以便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更多重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重卡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