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保濕因子、細胞生長因子、植物精華素,這些名詞到底代表了化妝品中的什么成分?如今,雖然不少消費者每天都在使用化妝品,卻對其成分不得而知,更難以判斷是否適合自己。從10月1日起,國家有關化妝品通用標簽的新標準《消費品使用說明化妝品通用標簽》即將實施。新標準要求化妝品必須標明所有成分,且所標注的名稱應該按照加入量降序排列,進口化妝品也不例外,須在其加貼的中文標簽上標明。
走訪部分商場、超市可以發現,一些化妝品的標注五花八門,讓人摸不著頭腦。某品牌護手霜的成分表上注明“富含天然保濕因子”,某品牌洗面奶標注“富含冰點修復因子”,還有的化妝品干脆沒有成分標注,但在功效宣傳上卻不乏華美之詞,如在包裝上打著“使肌膚黯黃不再,肌膚從內而外白嫩細膩”、“撫平歲月痕跡”等等誘惑人的字眼。如果追問銷售人員,這些所謂的“因子”具體為何成分時,他們一般都解釋不出來。
市場上各種品牌的化妝品層出不窮,化妝品概念營銷更是此起彼伏,消費者在感到眼花繚亂的同時,由于不了解產品信息,往往對其安全性和適用性比較擔心。經常購買化妝品的李小姐表示,她的皮膚比較敏感,經常過敏,因為大部分化妝品沒有標出成分,只能看產品描述,把自己的臉當“試驗田”來試用。“如今,大多數商品的成分,都可在標簽成分表上看得一清二楚,唯獨化妝品讓人一頭霧水。我覺得這是化妝品企業在未來應該解決的問題。除了按照國家規定明確標出產品成分外,化妝品企業還應該傳遞產品的細節性信息,不能使用諸如氨甲基丙醇、三乙醇胺等專業詞語,最好是用通俗易懂的詞語,讓消費者一眼就能看明白。同時,企業或可標出產品的適用膚質、適用年齡、適用季節、最佳使用方式及使用時間等細節信息,幫助消費者了解產品。”
業內人士表示,化妝品新標準的出臺,將推動化妝品產品成分透明化,對消費者和企業雙方都大有好處。對生產企業來講,此舉將大大減少假冒偽劣商品對品牌產品的沖擊;對消費者而言,化妝品上標明成分后,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購買時也更具針對性。
采訪中,多家品牌化妝品的工作人員稱,目前國內多數化妝品企業已經著手準備“換衣服”。根據新標準,具體到化妝品成分表的更換可延遲至明年6月17日執行,在這期間化妝品各企業將有時間消化之前生產的存貨。
更多化妝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化妝品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