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中糧屯河的副總經理李明,糖業的榨期僅為三、四個月,為何還要花費巨資購買機器設備時,他回答,我們做的是長而久的事業……
百年基業的理念決定公司的價值取向,做有價值的事,從事有價值的事業......中糧屯河在致力于做中國最大最好的番茄企業的同時,更多看重的是如何給投資者、給社會帶來什么,這也是中糧屯河為何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去研究產業的原因。從番茄種植的前端,到番茄制品的銷售末端,從一粒種子到一桶番茄醬,公司+基地+農戶到公司+自有種植基地的經營模式,中糧屯河的價值取向使公司走出了一條引領番茄產業變革的道路……
不能自毀長城
“番茄產業如果不能解決原料問題,便是自毀長城。”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番茄產業的癥結。
“解決原料問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自種番茄則是解決原料問題的一個較好方式。”中糧屯河總經理覃業龍在接受采訪時,言語間平添了幾分沉重。
自種番茄的起因首先是高端客戶的嚴格要求。番茄產業是國內出口比重較大的少數產業之一,目前約有90%的產品都出口至國外。而國外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東南亞、日本等發達國家,這些主流市場對食品的安全性要求很高,他們不僅關注食品的各項指標是否達標,還關注食品的安全管理體系,即要求合作單位要有一個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能夠連接原料的生產、檢驗、監管和消費的各個環節,這個系統提供了“從農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將生產、加工、流通等消費者關心的環節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數據庫,一旦發現問題,能夠根據溯源進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從源頭上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以亨氏集團為例,該企業已發展了一百多年,把品牌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在和中糧屯河合作期間,隨處可見亨氏集團的技術人員工作在番茄種植地的田間地頭,他們對播種、用工人員素質、施肥數量、用水量等都有具體要求,并對運行情況進行詳細的記載,時時調控生產加工的每一個環節。
對此,有人質疑國外企業對中國企業不信任。但覃總認為,在歐美一些國家,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已經運行多年,每一塊土地的種植作物都有據可查,均有原始資料記載。這不是人家不信任我們。和高端客戶打過幾次交道后,中糧屯河意識到,如果想真正進入主流市場,就必須按照他們的章法去做事兒。縱然是投入再大,付出再多……
在和亨氏等國際高端客戶合作之前,中糧屯河的番茄種植戶有20多萬,要讓他們全部按照企業的要求做,存在很大的難度。開始幾年,為保證番茄質量,公司只能加大檢測力度,在番茄種植基地昌吉設立農產品檢測中心,在土壤、育苗、生長期、果實、產品等方面進行抽樣檢查,但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產品也僅有部分才能進入到跨國公司。
另一方面,受季節和市場的影響,番茄質量和產量差異很大,市場行情好的時候,農民一窩蜂地種植番茄,導致番茄數量猛增,農民交售原料難,番茄原料充沛,品質便有保證,但是質好價低。如果市場行情不好,番茄原料不足,導致原料質量下降,客戶要求難以實現,結果造成了一年傷害客戶一年傷害農戶的局面。
另外,農民的分散種植也難以保證原料的產量和質量,國際客戶的標準和千家萬戶種植出來的番茄標準要達到一致,難度非常地大。縱然企業在不斷地努力,政府也在不斷地想辦法,但是始終解決不了番茄產業存在的問題。
機械化采收引發產業變革
對于眾多中國企業而言,低成本是進入國際市場的優勢,要想進入高端市場,必須按市場規律辦事,如果純粹地靠低成本競爭那是沒有前途的。
中糧屯河因為處于市場前沿,較早地意識到存在的問題。經過不斷地研究和摸索,公司2025年開始與亨氏集團合作,初時進行1000畝的試種面積,2025年,種植面積擴大到5000畝,這一年不僅擴大試驗規模和面積,還引進了研發新的品種、新的機械,因為番茄存在的季節性因素,每年一到八、九月份便是成熟的高峰期,為加快這一時間段的采摘速度以及減少勞動力緊缺的矛盾,公司管理層在和亨氏多次溝通后,開始做機采試驗,當年種植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因為經驗不足,采收環節還是出現過一些問題。
30年前,歐洲人因為機械化采收而被打得一敗涂地的例子讓很多人提此色變,業內人士包括客戶在內都認為在中國搞一次性采收是沒有前途的,他們認為中國人口多、土地分散,不適合機械化采收。因此,中糧屯河在是否進行機械化采收的問題上也非常謹慎,公司采取循序漸進的辦法,先從改善產品質量為主要目標,從2025年開始,逐步擴大面積為機采打基礎。在通過和亨氏合作的過程中,中糧屯河在技術、原料、工藝、觀念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2025年,番茄的種植面積擴大到18萬畝,主要在吉木薩爾、昌吉、瑪納斯和沙灣,還有南疆。這一年的重點是擴大一次性成熟,推廣機械化采收。
要保證機采順利,首要解決的是土地過于分散的問題。中糧屯河目前現有兩種土地,一種是自有土地和長期租賃土地,一種是短租土地。公司從農民那里租來土地,將以前的番茄種植戶聘為公司的員工,由他們進行田間管理,公司發工資給他們。對于農民而言這一新的用工模式風險低,負擔小、收入穩定;對于企業而言可以保證原料的平穩供應,成本變得可控、質量保持穩定。更重要的是原來農戶分散種植番茄變為統一種植番茄,大面積的番茄土地連在一起,更有利于機械化采收。
由于機械化采收的前提條件是一致性,果實要同時成熟,首先育苗要一致,其次施肥、田間管理、采收等等都要一致,這一精細化作業給中糧屯河的管理層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為此中糧屯河做了周密的部署,各公司分別成立了與之相對應的管理機構,加強對員工的培訓與亨氏的合作,僅視頻培訓每兩周都要進行一次,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想辦法解決出現的問題。通過各部門共同努力,目前中糧屯河的機采番茄土地在新疆有10萬余畝,其余的分布在內蒙古和寧夏。
記者采訪覃總時,他剛從南疆的種植基地回來,考察結果令他滿意。他說,中糧屯河今年自種番茄達到了40%,番茄質量好于往年,生產加工按計劃成熟一批加工一批,由于番茄采收的時間均按計劃排好,公司不參與市場原料爭奪戰,這些對穩定市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同時表示明年將加大機采番茄的比重。
目前,中糧屯河有150臺機采設備,約投入4億元人民幣,與國外相比這是一個比較龐大的數字,據介紹,澳大利亞全國才8臺機采設備。覃總說,這就是一個價值取向問題,中糧屯河力創百年基業,這些投入是必須的。
目標直指高端市場
目前,中糧屯河正在進行將自己和國內其它競爭對手區分開的工作,目標直指高端市場。產品質量的高低不僅是進入高端市場的入場券,還是中糧屯河要盡全力維護的品牌。公司高層曾提出,用戶一想到“中糧”就能想到“放心”這兩個字,那么公司的諸多努力就沒有白費。
公司管理層將今年定為產品質量年,全力保證產品質量。由于今年雨水多,產量高,公司對產品的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要求產品必須按照新的國家食品衛生管理辦法保證產品質量。經過不斷地宣傳以及所采取的必要措施,農戶自覺提高了保證番茄質量的意識。再加上今年中糧屯河自種番茄達到100多萬噸,使產品的質量得到了保證。
目前,亨氏、聯合利華、雀巢等一些高端客戶都成了中糧屯河的長期合作伙伴。
糖業、林果業與番茄產業并舉
糖業是中糧屯河三分天下之一的業務,由于農產品的共同特點,中糧屯河計劃按照番茄產業的發展模式發展糖業。
不久前,中糧集團與新疆政府簽訂協議,共同開發新疆的林果業。這一戰略的實施平臺便是中糧屯河。覃總預測,將來林果業有可能和其它兩項主業一樣成為公司的重要業務。這一推測的依據是,中糧屯河目前擁有新疆最大的加工企業,公司將集中品牌、渠道、資金的優勢發展林果業。目前,相應的業務機構已經設立并運行,番茄、杏、石榴汁等產品將在兩至三個月后問世。
資料
中糧屯河近年來發展歷程:
中糧屯河是中國最大的農產品進出口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中糧集團旗下的一家以番茄加工、制糖、林果加工為主的加工及出口貿易型企業和A股上市公司,現已擁有22家番茄制品加工企業,具備日處理鮮番茄7.1萬噸、年產大包裝番茄醬50萬噸、小包裝番茄制品5.3萬噸生產能力。番茄加工生產和出口在世界番茄加工企業中名列前茅,番茄醬年出口量占中國番茄制品年出口總量的50%,占據全球貿易量份額的15%;擁有9家甜菜加工廠,年產白糖47萬噸,顆粒粕18萬噸,是中國最大的甜菜糖生產商。公司旗下擁有5家果品加工企業,具有10萬噸鮮杏的加工能力。杏漿產品主要銷往歐洲、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
近兩年,中糧屯河成功實現了資產重組、產業整合和戰略調整,企業定位為非糧農產品加工企業。三年來,公司已先后投資20多億元用于新建和擴建番茄、糖、果業加工項目,優化產業布局,做大做強主業,使番茄醬產能達到50萬噸,產量達到了45萬噸。同時,在農村積極推廣推進育苗移栽、機械化采摘等先進種植技術,引領中國番茄加工業和甜菜糖加工產業的發展一步步向著新的層面和向著國際化水平挺進。
更多中糧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糧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