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頭知識入門-特點-分類篇:針對水龍頭古今發展的詳細介紹,以及對水龍頭使用方式的詳細介紹。
水龍頭的古今發展史
水龍頭的前世與今生

曾有人把水龍頭比作浴室里的小天使,這小天使帶來的不僅是設計上的夢幻,更有滋養生命、洗滌身體的清泉。當觸動小天使的翅膀,等待著那股清泉奔涌而出,在指尖上跳躍出一股冰涼的時候,出于職業習慣,不由得想起在遙遠的古代,水龍頭還沒發明之前,古人們是如何從江河湖泊中汲水以滋養生命?思維至此,不由得翻查一下資料,試圖一探水龍頭的前世與今生。
世界上最早的龍頭,目前的史料尚未有明確記載,中國古代民間把竹節之間打通,然后一根一根地聯結起來,把河流或山泉的水引來供人們使用,這被視作古代龍頭的起源,縱觀現代一些水龍頭產品設計,其中就有不少融入了以竹子為形態的設計靈感,把古代竹子引水方式與現代回歸大自然聯系起來,并在此基礎上加入時下流行的環保、節水宣傳口號。
而關于水龍頭的真正得名還存在著另一段讓人稍可信服的典故,據說早在18世紀中期,乾隆皇帝在圓明園東邊造一座豪華的西洋花園,乾隆皇帝對西方的噴泉大生好奇,打算在宮中建造個噴泉,但又不愿意根據西方的噴泉依葫蘆畫瓢,于是請當時在宮廷中供職的歐洲畫家郎世寧設計出中西合璧的十二生肖青銅獸首,放置于花園中央,每隔兩小時依次輪流噴水,這就是中國水龍頭的雛形,后來凡有出水口的地方都刻有龍頭,水從龍嘴里流出來,水龍頭因此得名。
這一段記載或許只能算是中國水龍頭雛形出現之后并逐漸向現代靠近過程中被扯出來的一個時間節點,萬物的歷史總是塵封在固紙堆里,抹去蒙塵的歷史,與中國水龍頭的前世有所牽連的事兒或許比它的今生要豐富多彩得多。

對這一前世所牽連的事兒的溯源,時間跨度為公元前7000—1840,中國古代最早水井的出現。在水井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逐水而居,只能生活在有地表水或有泉水的地方,水井改變了祖先逐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人們可以到遠離河流的地方群居。
從“黃帝穿井”(《周書》)“伯益作井,堯民鑿中而飲”(《世本》)到“湯旱七,伊尹教民田頭鑿井以灌田”勞動人民由開始鑿井飲水實現了到利用水灌溉農田的轉變,這一轉變也直接帶動了提水工具的誕生與改革。
西周時期手工業時代出現的戽斗和后來春秋時期發明的汲水工具桔槔主要用于從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農田,桔槔更是改變了原始的瓦甕背水法,一直沿用到上世紀50代。繼桔槔之后,轆轤的誕生是春秋時期取水工具的又一變革,這種古老的取水方式在井上豎立井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繩索一端系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特別適用于從深水井中汲水。此后,刮板式連續提水的龍骨水車與利用水力沖擊大水輪并帶動輪緣上的竹筒或木筒從河提水的筒車也相繼誕生,直到今天在中國的某些鄉村還隱約可見它們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