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禮儀大全 如何祭拜道教神仙: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fēng)貌而著稱于世。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植根于素有“禮儀之邦”盛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fēng)貌而著稱于世。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植根于素有“禮儀之邦”盛譽(yù)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dāng)完備且非常講究。道教禮儀具體可分為兩個方面,禮即是禮節(jié),儀即是儀式。道教禮儀對道士的衣食、住行、視聽、稱謂、齋壇等眾多方面的外在形象進(jìn)行規(guī)范化,下面一起來詳細(xì)看看道教禮儀大全吧。
道教禮儀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xiàn)規(guī)范。其與戒律所不同之處是,戒律是用條文明確下來,違者必罰。而禮儀則是道士最起碼的舉止規(guī)范,違者則視為品行不端,屬于道教儀范部分。
道教自創(chuàng)立后,在形成自己獨(dú)特的禮儀形象時,承繼了道家和吸收了儒家以及中國傳統(tǒng)禮儀的一些禮節(jié),結(jié)合道教的實(shí)際情況,在對道士的衣食、住行、視聽、稱謂、齋壇等眾多方面的外在形象進(jìn)行規(guī)范化,使其從言語、服飾、出入、飲食、誦聽、齋醮等方面有別于觀外俗人,約束道士清心修道,超越凡塵。
道教禮儀具體可分為兩個方面,禮即是禮節(jié),儀即是儀式。也就是說,道教用特有的禮節(jié)的形式規(guī)范道士行為的一種儀范,是區(qū)別于俗人的具體行為儀式。
1、道教宮觀的道士必須住廟,要求宮觀內(nèi)保持良好道儀風(fēng)范,不得混同于俗。道士與道士之間一般稱道友、道長等,對年老道士一般稱某爺。
2、道人宿舍中須清潔素雅,不得華飾,且要整齊,道人不得裸身而臥,不得在臥室內(nèi)葷酒、神侃。
3、道眾宿舍不得把俗人隨便帶入,更不能留宿。
4、乾道、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相互之間應(yīng)保持距離,清心寡欲,不起邪念。乾道、坤道之間不得隨意串門。
5、早上開靜后,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師,上早課,誦經(jīng)聆聽,持心修煉。
6、到其他廟內(nèi)掛單,要遵守其廟中規(guī)范,不經(jīng)允許,不得常住。
1、服飾是道教宗教形態(tài)上的一個突出標(biāo)志,人們可以從服飾上清楚地辨認(rèn)出道教徒。道士在廟都必須頭上戴巾,身穿便服、白襪、布鞋。
2、道人服飾,古有“羽服”、“羽衣”之稱。道教服飾最早的統(tǒng)一定制是從南朝劉宋時的陸修靜開始的。現(xiàn)代道人穿的服裝,大小上衣皆為“大領(lǐng)”,是明代以前漢民族的服裝樣式。黃色黑邊,受戒時用;法衣,指做道場“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時“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jīng)師上殿念經(jīng)、做道場穿的法服,也有素凈不繡花的,通稱“班衣”。大褂、道袍一般多用藍(lán)色,以象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法衣則多紅、黃色,也有藍(lán)色、綠色;方丈穿的法衣多為紫色;班衣以紅、黃居多。
3、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稱為“巾”,巾有九種。分別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4、道士的合格服飾,不僅是衣帽整齊,而且要衣冠整齊。所謂的“冠”不僅指帽子,而且指特制的禮飾。最通用的有黃冠、五岳冠、五老冠等,這些是作法事時用的,專場專用,不能隨便戴上。
5、道人的鞋、襪也有規(guī)矩,鞋以青布雙臉鞋為最合格,一般穿青布圓口鞋或青白相間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襪則統(tǒng)用白布高筒襪。
6、道人褲管必須裝入襪筒內(nèi),不得敞著褲管。不穿高筒白襪,亦須把褲管齊膝下綁扎。不扎褲腳上殿,殿主不讓進(jìn)殿,進(jìn)了殿要受罰。
7、道人不得頂“冠”入廁,戴“冠”入廁者要受罰。巡寮執(zhí)行任務(wù)處罰人時,必須衣冠整齊,莊嚴(yán)從事。

1、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時,須行拱手禮或作揖禮。
2、拱手禮即抱拳拱手。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舉胸前,立而不俯,可口說:“無量觀”或“善哉、善哉”,也可說:“道祖慈悲”。“無量觀”有與人祝福無限之意。與人相見,一手持物時,則伸出一手,食指內(nèi)屈為禮(為一氣化三清之意)。
3、作揖禮即躬身稽首。一面躬身,一面雙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過鼻),向人行禮。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稱(打躬)。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雙稱“圓揖”。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臀部突出不雅觀。作揖禮較拱手禮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
1、進(jìn)入法堂以及上宴席,不應(yīng)高聲言語,也不應(yīng)大聲咳嗽。不得多言,不得與師輩爭話,不言人過失。不說俗人家務(wù)。不言為媒保事。不與婦人低聲密語。質(zhì)疑詢道當(dāng)禮拜致敬。如問家常事,不必禮拜。不與人說符咒幻術(shù)及一切旁門小術(shù)。道教稱以上這些為“凈口”。
1、齋醮是道士日常生活中必修之課。齋醮的禮儀很復(fù)雜,如敬香、禮叩、做道場等。敬香時,還應(yīng)上供敬神。
2、上供有香、茶(水)、燈、花、果等。道人把供品雙手端到供桌前,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一禮,然后放到供桌上。供品排列順序是從內(nèi)到外,茶、果、飯(米制品)、菜(青菜、干菜)、饅頭(面制品),還可以酌水獻(xiàn)花以表道心。
3、道人上香,先在香爐中虔誠地上三炷香。不上斷香,不上沒燃著的香。點(diǎn)燃后若起明火,可上下擺滅,不可用穢氣吹滅。三炷香點(diǎn)燃后,來到墊前雙手舉香與額相平,躬身一禮,再到香爐前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香與香之間距離不可過寸。上香次序?yàn)橄戎校巫螅偕嫌蚁悖舷愫髲?fù)回跪墊禮叩。
4、道士禮叩分為三禮三叩、三禮九叩兩種。行禮時,雙手上不過眉,下不過膝。其具體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簾,平心靜氣,二足離跪墊約五寸,二足跟距離約二寸,足尖相距約八寸,形成外八字狀。
5、行禮為:雙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nèi),掐右手無名指根節(jié)(子紋),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梢節(jié)(午紋),左手其余四指抱右手,此即外呈“太極圖”,內(nèi)掐“子午訣”,其寓意為“抱元守一”。行禮時手與鼻相平,不可高于鼻。然后掌心向內(nèi),掌背向外畫弧,滑落于胸口上,右手畫弧線向下右環(huán)繞,同時躬身。
6、叩首為:右手心向下按在墊上,左手離開胸口弧線向下左、右方向環(huán)繞,按在右手背上,與右手重疊形成十字,雙膝同時跪在墊上,左右手小臂同時著墊上,二肘尖與兩個膝蓋同在一條直線上,頭叩在手背上。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緊接收回,雙手復(fù)握如前,起身站定,此為一禮一叩。
7、如此三禮三叩畢,足向后退半步復(fù)一禮,原地轉(zhuǎn)向值殿道長,躬身一禮,此時三拜三叩完畢。三禮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禮。逢初一、十五,祖師圣誕等道教節(jié)日,住觀道眾做祈祥、祝壽接駕道場時,方丈、監(jiān)院拈香行此三禮九叩大禮。
8、道士必須參加各種道場活動,衣冠整齊,虔誠祈禱。不得打鬧嘻笑,要莊嚴(yán)從事。
9、道士出家后還需“冠巾”。“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為道人的儀式。這種儀式只在子孫廟舉行。冠巾也叫“小受戒”。行冠巾禮時有數(shù)師在場,如冠巾師(高功)、度師(即恩師、師父)、攏發(fā)師、引進(jìn)師或引禮師等。
10、齋醮科儀的禮儀很復(fù)雜,也是最講究、最重要的。做道場時,一定要以道教常規(guī)對待。
每逢朔、望以及重大道教節(jié)日,除給祖師朝拜外,還要弟子給師父頂禮,學(xué)生給先生頂禮。
11、戊日是道教忌日,不拜神,不敬香,按古代定制,戊日時宮觀要關(guān)門休息。
常住在齋堂吃飯有三種規(guī)矩:一是便堂,不講禮儀,隨便用齋,但必須食素,且不能說狂語;二是過堂;三是過大堂。過堂吃飯叫“過齋堂”,要衣冠整齊,在齋堂門外排班進(jìn)齋堂用齋。常住九月十五日起到三月十五日止都是“過堂”吃飯。臘月二十五“接駕”后到正月初五午齋畢均要“過大堂”。過大堂八大執(zhí)事在客堂搭衣(班衣也叫法衣)整班,客、寮帶班到監(jiān)院寮(有方丈者到方丈寮)門口,兩兩相對隸立,監(jiān)院出寮(搭衣、捧如意)兩使者隨出,站立監(jiān)院兩邊。同打一躬,客、寮引班到齋堂門口,分班續(xù)立在兩排道眾后邊。
道眾聽到打梆號,衣冠整齊到齋堂門口外排班,執(zhí)事排班請監(jiān)院,堂頭衣冠整齊去請供,兩名經(jīng)師,一名護(hù)供,一名站在堂內(nèi)。堂頭請供(一小盂飯,一小盂清水,一雙筷子,燃香三炷,一炷燒在司命爐內(nèi),兩炷放在供盤上),舉供齊眉,入堂,供于靈祖像前。按道教儀式擊梆。
吃飯時,叫“讓齋”。不“過大堂”,平時過堂,由堂頭“讓齋”。“讓齋”完畢,侍者歸座,合堂用齋,切忌“響堂”。大眾用齋,行堂左右巡視,隨時給添飯、添菜。齋堂用的碗筷擺法亦有法規(guī)。每人面前兩只碗,左飯右菜,橫筷子兩碗前近身處。若欲添飯,以目注視行堂,用筷指左碗;欲添菜指右碗。行堂持飯、菜桶至前,要多少,以筷在碗內(nèi)劃圈,行堂根據(jù)所劃添飯、菜。吃好時,將筷直置于兩碗中間,以示齋畢。堂頭看大眾全用齋畢,目視侍者,侍者下座,喊:“大眾結(jié)齋”。
食畢,方丈、監(jiān)院、道眾,同打一躬,依次退出。
道眾吃飯時必須先供奉祖師。
臘月二十八日客堂備席,請果茶執(zhí)事團(tuán)年,道眾吃“混元菜”。年三十下午于山門外設(shè)香案,供本宮前羽后化各派靈位牌,監(jiān)院、高功、經(jīng)師去大廚房“接灶”,做祝壽科儀,接著便是接喜神,搶喜錢。
初一至初五日;這五天中午皆吃“混元菜”。一般宮觀,吃飯另行“過小堂”儀。很少舉行“過大堂”禮儀。
道教對常人行拱手禮或行作揖禮,而對神、仙和真人則行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因叩拜過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們先介紹一下拱手禮和作揖禮。
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yáng)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禮亦稱抱拳禮。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禮,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種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nèi),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nèi)掐“子午訣”。這種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時,其寓意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禮或作揖禮時,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一面躬身,一面雙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過鼻),向人行禮。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稱“打躬”。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又稱“圓揖”。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顯得不雅觀。作揖禮較拱手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
道教叩拜禮有兩種形式,其中以一禮三叩最為常見,以三禮九叩最為隆重。
1、站在跪墊(拜墊)前,雙腳站成“八”字形,兩腳跟相距二至三寸。
2、一面躬身,一面雙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與口相齊)。
3、左手離開右手捂心(心意散亂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專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
4、俯伏叩首,頭磕在雙手背上(頭與脊要同時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時,心中存想神容并誠心祈禱。
5、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隨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準(zhǔn)備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復(fù)兩次,是為三禮三叩。三禮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禮拜儀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師圣誕及各種齋醮道場時,方行此禮。
1、選三柱(支)香,不要斷香。
2、點(diǎn)燃香(點(diǎn)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擺滅,不能用口氣吹滅)。
3、面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相齊),躬身敬禮。
4、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過一寸寬(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還要默念《上香時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靜”。(若在一個神殿里供養(yǎng)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正位,次上右位,后兩者各上一柱香,儀式相同。)
5、上香訖,即行叩拜禮。正所謂燒香拜神也。
拈香最為隆重,只有在諸神圣誕或供齋設(shè)醮時,有主持(方丈、監(jiān)院)或高功方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