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娘娘圣誕——農歷七月十八 拜西王母求什么:王母娘娘,另稱九靈太妙龜山金母、太靈九光龜臺金母、瑤池金母、西王母、金母、王母、西姥等,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掌管不死藥、罰惡、預
王母娘娘,另稱九靈太妙龜山金母、太靈九光龜臺金母、瑤池金母、西王母、金母、王母、西姥等,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掌管不死藥、罰惡、預警災厲的長生女神。西王母是女仙的首領,主宰陰氣,也是是生育萬物的創世女神,現多傳為婚姻、生育、保護婦女的女神。王母娘娘圣誕是農歷的七月十八日,民間的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出道日。
王母娘娘,又稱太華西真萬炁祖母元君、九靈太妙龜山金母、太靈九光龜臺金母、瑤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王母、西靈圣母、金母、王母、西姥等,全稱為“上圣白玉龜臺九靈太真無極圣母瑤池大圣西王金母無上清靈元君統御群仙大天尊”。
王母娘娘是眾神女仙之首。民間之所以如此崇拜信仰王母娘娘,除了認為她握有不死之藥,還因為她是天宮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管宴請各路神仙之職,統領著保佑人們子孫繁盛的子孫娘娘、送生娘娘、送子娘娘、掌管出生的“催生娘娘”、司掌哺乳的乳母娘娘、賜人福壽的福壽娘娘、財神娘娘、醫人疾病的斑痘娘娘、眼光娘娘,還有守護海上的天后娘娘。
1,首神位要座北朝南,環境清凈,光線充足,不要對著門窗之類的好。
2,神像要開光,剛請來的最好前四十九日早晚各供三柱香,以后沒條件天天上香的也要初一十五供奉。但是每日一杯清水是必須的,記住不是開水。
3,過節、圣誕的時候要供奉貢品。果貢的話最好選圓的水果,石榴是所有神都不行貢,香蕉可以。
天池開泰,無極圣母,龍華盛會宴瑤池,萬靈統御傳教旨。諸仙獻壽,列圣稱觴,天威咫尺,功高德重,代燮全衡,仙主道宗。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天樂。百歲蟠桃,開金碧之靈園。救眾生之苦難,灑甘露于塵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無極瑤池大圣西王金母天尊。
靈鐘神州,聲馳閬苑。托體庚辛之鄉,沐浴壬癸之境。玉樓重重,不數巫山十二。翠水疊疊,能教桃熟三千。清虛標徵實之奇,坤順轄乾陽之柄。五老與為周旋,八洞時承懿旨。飛鸞開化乎女宗,駕鶴談玄于凈土。克推仙祖,允司婦儀。大悲大愿,至玄至仁。西華清靈金母,宏慈太妙無上元君。
《山海經》版本中的西王母的形象是:“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意思就是西王母樣子像人,長著豹子尾巴和老虎牙齒,會用像野獸一樣的聲音吼叫呼嘯,蓬散著頭發,戴著勝這種頭飾,是上天派來掌管瘟疫、疾病、死亡和刑殺的神,居昆侖山中。
在正統道教神系中,西王母原本是由先天陰氣凝聚而成的母神,在天宮中是所有女仙之首,“為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并執掌著昆侖仙山。而先天陽氣凝聚而成的男仙之首為東王公,并執掌著蓬萊仙島。
《清靜經》篇幅雖短,卻是一部博大精深、邏輯性驚人的經文,每一句話可以解釋成上千字的思維過程。涵蓋了宇宙人生的全部真相,讓人真正意義上地明白真理并獲得解脫。因其言簡意賅,義理深刻,一向為道教人士所重視,視為道教性功修持之準鵠。道教將其作為日常念誦的經文之一,編人《早壇功課經》中。全真道士領受初真戒時,也必須誦習此經。

王母池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城區環山路東首,虎山水庫南,古稱“瑤池”。王母是天宮所有女仙及天地間一切陰氣的首領。護佑婚姻和生兒育女之事的女神。全真教的祖師。王母娘娘在漢代時成為重要的中國民間信仰。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岳間”的詩句,唐李白則有“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闕”的吟詠,足見建廟歷史之久遠。王母池分前后兩院,前院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洌;后院為七真殿,殿內泥塑神情各異,栩栩如生。東為觀瀑亭,西有老君堂,曾陳列有唐代的“鴛鴦碑”(現移至泰安岱廟)。每年三月三,王母池道觀都會舉行西王母廟會,來自全國各地的信眾都會到王母池道觀祈福。
昆侖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脈之祖”。古代神話認為西王母居住在昆侖山。《列子·周穆王》記載,“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所入。一日行萬里。”西王母最大的瑤池——青海湖,西王母最古老的瑤池——德令哈市褡鏈湖,西王母美麗神妙的瑤池——孟達天池,神秘而又海拔最高的西王母瑤池,便是昆侖河源頭的黑海。
無極龍鳳宮為我國海拔最高的道觀。第一層供奉包括中華母神西王母在內的五母神像,二層是道教三清大殿,供奉道教的最高神“三清”神像和玉皇大帝像,是道教朝覲中心之一,被譽為“道教的洞天福地”、“神山之最”。相傳每年農歷三月初六、六月初六、八月初八西王母在此舉行蟠桃大會邀請諸仙云集于此。
王母宮,又名回山王母宮,乃西王母祖廟,是西王母降生地、發祥地和其祖廟所在地,位于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城西一華里的“回山”之上。始建于西漢元豐年間,唐宋初、明嘉靖年間曾多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毀于兵燹,一九九二年當地政府基于弘揚文化、發展旅游出發,由民間經理會第三次籌劃建重修,陸續建成西王母大殿,東王公大殿配殿等主體建筑,回山王母宮是西王母降生地、發祥地、祖廟所在地,一九九年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和中國民俗學會授予“國家重點民俗文化景區”稱號。主神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道教奉為女仙領袖,相傳掌有不死之藥、長壽蟠桃,周穆王、漢武帝曾在此拜謁過西王母。五帝時,西王母曾派使者幫助黃帝戰勝蚩尤族,為統一黃河流域有過積極的貢獻。回山瑤池傳說是西王母的宮廷,位于回山山麓,樹木參天,泉水叮咚,傳說是西王母舉辦蟠桃會的地方。每年農歷三月二十日王母宮舉行西王母盛會,拜謁者人山人海,香火十分旺盛。
明降清后,王母娘娘在中國民間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影響遍及整個中國。清朝北京竹枝詞《都門雜詠》中有一首《蟠桃宮》曰:“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飏。”北京的蟠桃宮本叫太平宮,在東便門內,宮內主祀王母娘娘,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有著名的蟠桃會,屆時百戲競演,熱鬧非凡。泰山王母池道觀也是如此,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240多名香客簽名刻勒的《合山會碑》(現存王母池院內)載:“泰邑城東石碑莊有祭泰山之會,由來已久,飲和食德,咸獲神庥,靡有缺遺矣。……會中人恐世遠年湮之后,善事或有不繼者,故于道光十五年掛匾王母之上,……今又立石以志,以永建此會云。”港臺同胞也不斷向泰山王母池捐款維修、粉飾金身或刻碑送匾。王母娘娘之所以如此受到中國民間的信仰崇拜,是因為她有不死之藥,能使人長生不老。
王母娘娘能使人長生不死之說甚早,據《穆天子傳》記載,王母曾為周天子謠曰“將子無死”;《淮南子》講:“羿請不死之藥于王母”。漢晉時期成書的《漢武帝故事》和《漢武帝內傳》中,明知這個不死之藥為“仙桃”(蟠桃)。此桃“大如鴨卵,形圓色青”,“桃味甘美,口有盈味”,“三千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此仙桃因與西王母有關,故有稱之為“王母桃”者,如《洛陽伽藍記》卷一載:“(華林園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徹,得霜即熟。亦出昆侖山。一曰王母桃。”吃王母仙桃可長生不死,不僅影響帝王(如漢武帝)、民間,就是古代較為嚴肅的科學家也這樣認為,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十稱:“仙玉桃,服之長生不死”。另外中國民間不僅認為王母娘娘握有不死之藥,而且還賜福、賜子、化險消災。如漢焦延壽的《易林》卷一載:“稷為堯使,西見王母。拜請百福,賜我善子。引船牽頭,雖物無憂。王母善禱,禍不成災。”也有說西王母也掌握各種瘟疫戾氣,后期漸漸轉移為泰山府君的神職
西王母(太真王母)廟會始于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農歷三月二十,至今已傳承了1043屆。它是宋代重修王母宮竣工慶典而形成的上層、民眾參與的公祭、民祭王母和娛人活動為主題的民俗文化載體,含有歷史、宗教、民俗、禮儀、節慶和工藝、技能、商貿、飲食、文藝展銷展演等諸多元素,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每逢廟會,涇川城區居民傾家出動,鄉下農民成群結隊涌向縣城;豫、晉、陜、甘、寧各地客商和王母信眾慕名參會。當日,回山上下人山人海,蔚為壯觀,最多時達到十多萬人。近20年來,每屆王母廟會都有各國家的民俗研究者考察、采風,海內外華人,尤其是臺灣同胞組成的聲勢浩大的王母朝圣團前來朝圣。廟會慶典活動主要有取水、法會、放河燈、演秦腔、唱小曲、舞神鞭以及剪紙、刺繡、小吃等展銷。2009年,歷經千年而不衰的王母廟會信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漢武帝內傳》中有“王母娘娘”下賜三千年結果之蟠桃事,因此,“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故事深入人心。道教和中國民間一直將“王母娘娘”作為長壽延年的象征,以“王母娘娘”為金箓延壽道場的主神,為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每逢“王母娘娘”神誕之日,一說是三月初三日,一說是七月十八日,道教徒,特別是女性教徒常聚集在道觀內,為“王母娘娘”建祝誕道場,同時祈求健康長壽。
唐朝時期,重男輕女的觀念嚴重,女人在那個年代地位卑微,許多官僚不理國政,常常沉迷酒色不能自拔。于是太白金星受命,在人間尋找才女,開始只是想讓當時的人們明白一個道理:“讓那些欺負女人的男人知道:“是母愛的原因讓女人喜歡幫扶男人,女子中也有文武雙全的人”。可是正因為人間的一些人,有著偏激的想法和做法,讓男女地位產生了嚴重的不平等,于是唐朝出了個武則天。也說明尊重是相互的,那些心里只有自己的人,永遠不明白反光鏡的原理。平面鏡能照出人的美與丑,反光鏡能將投來的光反射給對方。心與心不同所以想法也不同,換位思考的結果也不同,除非身臨其境,除非本質相同。否則不會理解對方,更不要說和諧共處了。“王母娘娘主管人間的婚姻和生兒育女之事。承受天命,專責罰散播瘟疫災難的人,賞善罰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