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是我認為未來幾年最穩定的行業,我們需加強對該行業的分析,找出中國的輝瑞,分享行業成長的成果。下面,我們將進行我國醫藥行業發展趨勢的分析。
第一、醫藥行業發展趨勢脈絡
醫藥股的投資,行業發展階段判斷非常重要,同樣可適用于其他消費品行業的投資。與其它消費品行業投資不同的是,醫療行業帶有公共產品性質,政府需要考慮其社會屬性,政策對醫藥行業的影響遠大于一般消費品行業。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醫藥行業全景調研與投資風險預測報告》顯示,至今,醫藥行業8年的牛市來自需求的升級、行業有序發展和充足的行業資金支持。行業發展階段是行業進入有序的發展,恰遇行業需求升級。政策面上,行業獲得充分的資金支持,藥品價格管制和招標處于偏寬松狀態,造就一輪大牛市。60年代之前中國以中醫和中藥飲片主導,醫藥發展水平低。60-70年代開始形成以抗生素、維生素和解熱鎮痛類為代表的大宗普藥,解決傳染病和感冒發燒常見病。80年代,大宗普藥處于發展期。90年代外資藥企進入中國,帶來全新的治療方案、產品和營銷模式。國內醫藥企業在品種和銷售上模仿外資。90-00初期,大宗普藥快速發展并逐漸進入成熟期,專科藥逐漸形成并發展,體制造成行業形成灰色地帶,監管缺失藥品批文泛濫,行業處于無序競爭階段。2007-2014年,專科藥企龍頭逐漸浮出水面,品種梯隊形成,營銷隊伍穩定,盈利模式確立。
2007-2014年,行業的發展進入有序階段。在這之前,可仿制品種多,批文管理松,藥品文號泛濫,行業無序發展。2005年以鄭筱萸落馬為標志,行業監管從嚴,行業進入有序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企業產品梯隊逐漸形成,企業專科定位明晰。銷售隊伍穩定,盈利模式確立,收入和利潤進入快速增長期。
2007-2014年,需求升級。90年代-2005年,行業需求是抗生素和大宗普藥,此階段對應的是抗生素和大宗普藥企業利潤快速增長和股價表現較好。哈藥股份以抗生素為主要產品,這期間哈藥股份股價上漲10倍。同期同仁堂上漲3倍、恒瑞醫藥、海正藥業自上市到2005年上漲幅度不大。2007-2014年,需求從抗生素轉變為專科用藥,抗生素占醫藥行業比例持續降低,專科用藥占比上升。新的需求包括腫瘤科、心腦血管科、血液、保健,這些領域誕生了恒瑞醫藥、益佰制藥、天士力、中恒集團、以嶺藥業、信立泰、東阿阿膠、云南白藥、湯臣倍健等公司。消化、腎、精神等領域還未得到充分發展,龍頭公司也未出現,尋需求升級之邏輯,這些領域未來可孕育新的大市值公司。
行業政策支持。這一階段的行業政策包括大力發展醫療保險,價格管制總體溫和。價格管制包括發改委對醫保產品的最高零售價管制和招標政策。醫保基金總收入擴張快于藥品消費擴張。2006年,我國醫保基金總收入為2000億元,占藥品市場規模的56%,2012年醫保基金總收入預計達到9500億元,占藥品市場規模的102%。價格管理總體溫和,發改委在2006年以后對醫保目錄藥品進行20多批次的降價,每次降價幅度為15%左右,降的是最高零售價,對藥品實際售價降價幅度影響不大,且企業通過更改劑型、包裝等繞開降價影響,發改委對藥品價格管制實際處于溫和狀態。藥品招標對價格有一定壓制,總體寬松。對同一通用名,采取分層次招標,中標標的多個。高端專科藥中,同一通用名仿制藥寥寥無幾,有些是獨家仿制。招標并不能對價格形成有效壓制。
第二、我國醫藥行業發展趨勢判斷
我國醫藥行業發展趨勢一:行業的有序發展仍在持續,行業需求升級也未完成,行業發展階段仍處于景氣階段,且我們判斷可以持續一段比較長的時期,比如5年;
醫保的收入增速顯然要下降,下降的幅度還不能給予確定的結論。但由于仍有較大體量的結余,支出增速不會顯著下滑;
最后,行業政策上處于關鍵階段,新一屆政府對醫療領域的態度還未明朗。對藥品價格的管制是現階段以及未來2-3年影響行業利潤的核心因素。現階段看,對藥品價格從嚴管制和繼續相對寬松都有判斷依據和邏輯。
我國醫藥行業發展趨勢二:收入的外在決定因素是醫保,內在因素是需求,利潤的核心決定因素是招標政策。
醫藥行業收入增長的內在驅動因素是疾病譜變化、人口結構變化,醫療需求客觀存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未能滿足真實的醫療需求。

收入增長的外在驅動因素是驅動醫療需求釋放的醫保基金,2007-2014年是醫保基金增長最快的時間段,對應的期間內醫藥行業收入增速由2000年初的16%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