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到:隨著監管層相關人員近期對于網貸行業監管意見的密集表態,更有央行《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內容在坊間的傳播,市場人士對于今后要面臨的監管框架已經有了相比之前更加清晰的認識,于是,在此基礎之上,更方人士開始對于P2P網貸行業前景各自做出了預判,而其中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國的網貸行業未來還至少有兩道坎要過。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P2P行業投資分析及發展預測報告》。
第一個要邁過去的,就是如何解決項目來源的問題。在上述《指導意見》中,已經明確提出互聯網金融要專注于小額的金融服務,這個意思就是要求和傳統銀行的貸款特點實施差異化經營,雖然文件中對于小額的具體數字標準沒有進行披露或者規定,但這已經足以引起市場人士對此的熱議,因為目前大多數平臺的融資項目金額都不算小,一般來講,二、三千萬的項目比較多,五千萬左右的比較少見了,上億的更是屈指可數。但即便是二、三千萬的規格,看起來和小額的定義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如果最終管理層將這一標準定的很低的話,那么現在市場上很多標的以后就看不到了,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相信很多平臺的生存就有問題了,原因很簡單,項目沒了。
第二個要跨過去的坎就是征信體系了。這個話題已經不是新鮮事情了,但不可否認卻一直是我國網貸行業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老大難問題。這一點和國外的網貸行業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國外是先有了征信體系,然后才有的網貸,但我國正好相反,是先把網貸干起來了,征信倒反而落后了一大截,更何況這套系統的建設絕對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如此一來,今后能夠體現出顯著的比較優勢的平臺,就一定是那些已經擁有自身評級系統的平臺,而更多在這方面欠缺的平臺,未來走向實在不容樂觀。

或許,真正的挑戰,現在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