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考生結束考試后都打算就讀中專,下面我就為大家來整理一下2025年麗水學院幼兒師范學院中專招生簡章
2025年麗水中專招生計劃
說明:
1.以上計劃均列入普通高校招生計劃。招生計劃數及大專階段學費標準以省(市)發改委、教育廳(局)等部門正式批文為準。
2.前三年為中專學習階段,第四年通過升學考試進入大專階段學習。
3.中專學習階段在所錄取的教學點就讀,麗水學院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后兩年通過升學考試進入本校大專階段學習;浙師大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后兩年通過升學考試進入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學習。
4.特長生是指舞蹈、器樂或聲樂方面有特長的學生。特長生限招麗水籍考生。舞蹈特長生招收10名(注:身高須在1.62米以上);器樂特長生3名;聲樂特長生2名。其預錄取工作將根據考生舞蹈、器樂、聲樂的面試成績及身高情況,按招生計劃數1:3確定45名考生作為特長生復試對象,5月中旬(具體時間另行通知)在麗水學院幼兒師范學院進行專業復試。
招生對象
符合《麗水市2025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與高中招生錄取工作意見》的報考條件,且已經完成麗水市2025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報名的初中畢業生。外市招生對象參照當地高中段招生要求。
考 試
1.文化考試:麗水市考生參加2025年麗水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考試科目、考試時間及分值等均按《麗水市2025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與高中招生錄取工作意見》要求執行。溫州、臺州、衢州三市的考生按所在地區規定參加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
2.面 試:麗水市考生須參加由我校牽頭組織的專業統一面試,面試成績按比例計入考生總成績。溫州、臺州市考生專業面試由當地教育局相關部門組織,衢州市考生的面試工作由我校另行組織。
麗水學院幼兒師范學院簡介
麗水學院幼兒師范學院(麗水中專)前身是浙江省示范性中等師范學校——松陽師范,創辦于1978年秋。2000年并入麗水師專成為麗水師專松陽校區,2003年學校更名為麗水中等專業學校。2011年3月,經麗水市人民政府批準,學校納入高等教育發展序列,成立麗水學院幼兒師范學院,是目前我市唯一一所實行市、院雙重領導,以培養大專層次學前教育師資為主要目標的公辦全日制幼兒師范學校。
英士大學的介紹
1938年,抗日戰爭第二年,沿海不少城市淪陷,著名高校合并、西遷。為顧及戰地青年求學,培養專門人才,1938年11月籌備“省立浙江戰時大學”,籌備委員谷正綱,阮毅成,黃祖培,許紹棣,伍廷飏,趙曾玨,莫定森,王佶,黃祝民9人。

1939年2月,抗日的烽火燃燒了大半個中國,這時戰時大學正式開辦。5月為紀念辛亥革命先烈陳英士為國殉難,改名為浙江省立英士大學,當時英大校徽圖案就取樣英士銅像,許紹棣為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10月26日英大開學,有工、農、醫三學院,校址在浙東。農學院在松陽白龍圳,設農藝、農業經濟、畜牧獸醫3學系;工學院在麗水三巖寺,設土木工程、機電工程、應用化學3學系;醫學院在麗水通惠門,由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改組而成,設醫學、藥學2系;此外還有農學、合作兩專修科。1940年秋還辦了特產專修科,內設茶業專修班。
抗戰期間,校址一再播遷。1942年5月,校址播遷云和。12月29日行政院第606次會議決定:“東南聯合大學歸并英士大學,而將英士大學改為國立。英士大學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正擬辦理移交手續之際,1943年2月新任國立英士大學校長吳南軒辭職,移交之事被迫拖后,直至5月12日行政院會議決定,改任東南聯大籌委會設計委員兼文學院院長杜佐周為英大校長,兩校移接工作方得著手實施。6月2日,教育部指令東南聯大文、理、商三學院并入暨南大學,法學院與藝術專修科并入英士大學,7月底所有移交工作全部結束。這樣增設了法學院。1943年3月,英大師生在杜佐周的帶領下,轉遷至泰順司前,師生多達800余人。由于司前容不下這么大的規模,將醫學院搬遷到距司前五公里外的里光村;又將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北洋工學院,任陳藎民為代理院長,因工學院地處浙江泰順百丈口鎮,故史稱“泰順北洋工學院”,國立北洋工學院以此基礎復校;1945年6月6日重長教育部的朱家驊又電令恢復英大工學院。7月醫學院停辦,浙江省立醫專以此基礎復校。
1945年11月英大再遷永嘉。1946年3月奉令移址金華,由工學院院長周尚代理校長。暑假遷畢,但校舍無著,借用天寧寺、民房,乃至原監獄的房子。6月調暨南大學校長何炳松任英大校長,何因病未能赴任,由楊公達繼任校長。1947年4月23日又由總務長周尚代理校長,6月由湯吉禾繼任英大校長。后又增設文理學院。這樣1948年有文理、法、農、工四個學院,增設法律、政治、經濟、中國文學、哲學、外國語文學、史學、數學、物理、化學、森林、機械工程和電機工程等學系,及行政、財政、會計三個專修科。附設公路管理、農業等專修科。行政組織計分教務、訓導、總務三處。
1949年教育部長朱家驊任命教育部總務司長鄧傳楷為國立英士大學校長,鄧校長本救國不忘育才之意,義不容辭,一肩抗大責。危難時期辦學,可謂篳路藍縷,艱苦備嘗,學校經費匱乏,教職員工薪水不足部分,鄧校長就把祖傳布莊的賣布所得全部貼光,這樣諸教授盡學相授,鄧校長又擇才施教,使莘莘學子,皆有奮勉之心,困而學之,學風為之丕變,校譽日隆,蜚聲國內外。此時設有工、農、醫、法、文理等5個學院,20多個系科,2800名師生。
1949年8月25日,由于校名是紀念陳英士,囿于極左時勢,英士大學被金華軍管會解散,少數校友受冤坎坷,則各心存戒備,同學間鮮有交往。對此舉,政府某領導曾以地方失之輕率而表示惋惜。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初步的大學院校調整計劃內,英士大學遭裁撤廢校,部分科系并入復旦大學。英士大學創校伊始,在日寇鐵蹄下,校址一日三遷,但是始終弦歌不絕。校長擇才施教,教師盡學相授,學生克難苦學。該校各系人才輩出,遍布于工農業中、醫衛界、經濟界、政法界、教育界、科技界、文化藝術界,皆卓有成就、頗多建樹者。法律系學生為司法界重鎮,會計系學生多為名會計師,建筑系學生亦為名建筑師,人才濟濟,不愧為名教名校。只可惜“陳英士反共”,英大被砍掉,其實陳英士1916年被袁世凱暗殺,中國***成立于1921年,反共之說實屬無稽。1978年后,撥亂反正,史學界統一認識,終于確認陳英士為辛亥革命先驅,討袁烈士。英士學校及師生名位亦得以逐步糾正、恢復。
英大校友曾經在臺集會,校長鄧傳楷以當時諸同學生活艱困,聚餐費用均由其支付,可說校長請學生之佳話。
1986年金華創立英大校友會,次年,編成全國性的《原英大校友通訊錄》。
1988年3月12日英大(杭州)校友會假省府大樓五號樓正式成立,由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民進副主委、英大校友吳畏主持。各地如上海、北京、南京、成都、福州等均先后組成校友分會或小組。杭州成為校友聯絡中心。原老浙大、浙農大、浙醫大等各位校長、書記都確認英大系前身之一部分。英大(杭州)校友會且得到浙江大學校友總會承認,成為分會級團體成員,又被“浙江省高校校友會聯誼會”接納為組成成員,推舉孫懷仁、姜亮夫、周鳴錚、王季午、董太和等5位英大老師為名譽會長。 自1988年至今,英大(杭州)校友會工作活動正常有序,從不間斷。除平常探訪、聯絡各地校友、互通信息,增進情誼外,堅持每年舉行一次各地校友聯誼年會,堅持編發內部刊物《英大校友通訊》,堅持每季召開校友理事會一次,不定期聯絡“臺北英大旅臺校友會”和“美、加英大校友聯誼會”數次,送往迎來。還曾海內外互動,商議試圖分步復校。
民國年間,著名國立大學。1938年,經浙江省政府決議,省立戰時大學于開始籌備,1939年2月正式辦公。1939年5月定名為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分設工、農、醫三院于松陽、麗水。1942年5月英士大學內遷云和、泰順,12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決議改為“國立英士大學”,1945年11月遷至永嘉,1946年3月奉令移址金華。1949年8月為金華市軍管會接管,并解散了英士大學,其院系并入浙江大學、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