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弟子路過泰山時,遇到一名身世凄慘的婦女的故事。當地虎患嚴重,可就是因為沒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親人寧愿一直住在這里,以至于后來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對著墳墓哭泣。
全文以敘事來說理,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對人民的殘害。
后來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語,意思就是反動統治者的苛刻統治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兇惡暴虐。苛政,指反動統治階級對人民進行殘酷壓迫剝削的統治,包括政令、賦稅等。。
1、焚書坑儒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又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等仙人蹤跡,后來又使韓佟、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
對于秦始皇這種行為,也有儒生表示勸諫的,博士齊人淳于越建議始皇仍實行分封宗室子弟為諸侯的政策,始皇交給臣下討論。丞相李斯反對。李斯的奏議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書禁書,規定史書非秦紀皆燒之。
2、大興土木,經濟崩盤
秦朝在統一后不久就頻繁的大興土木,盡管其中一部分工程如長城靈渠是利國利民的,但生產力仍遭到極大破壞,秦始皇三十一年,一石米就賣到了一千六百錢,民眾苦不堪言,因此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奇怪了。
3、兵役太重,對戰爭狂熱
在秦統一以后的十幾年中,秦始皇維持了一支龐大的軍隊,據估計,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當兵服役的人脫離了農業生產,靠農民養活,這就出現了男子力耕,不足以供糧餉,女子紡績,不足以供衣服的嚴重局面,大大動搖了秦的統治基礎。
4、徭役繁重
秦朝人民負擔最重的是徭役和兵役。秦政府規定: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一個月,一生要在本郡服兵役一年,到京城或邊疆戍守一年。這是基本的。而秦始皇的大興土木,四處征討使用的人力物力大大超過了當時社會經濟所能負擔的極限。
擴展資料
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1、苛政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進一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
他令農民增交菽粟芻藁,自備糧食,轉輸至咸陽,供官吏、軍隊以至于狗馬禽獸的需要。他繼續修建阿房宮,繼續發民遠戍。徭役征發的對象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困苦達于極點,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到一觸即發的地步。
2、農民起義
秦二世時期,農民生活悲慘,穿牛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舉行暴動。這種種情況說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會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統一事業的同時,也造成了秦王朝傾覆的條件。
所以西漢時的賈山談到秦代“群盜滿山”的情況時說:秦始皇在世時,他的統治已經在崩潰,但是由于皇帝以及開國大臣在鎮壓,沒有人敢于和政府對抗。
3、秦始皇自身的奢華
秦統一以后的十幾年中,秦始皇維持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進行了多次的大規模戰爭,完成了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建筑。
據估計,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秦始皇采取趙陀等人的意見遷移關中50萬秦人至嶺南與當地人民族融合,但導致關中空虛,大大動搖了秦的統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