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在打車類應用細分領域,累計用戶數已接近2000萬。快的打車、嘀嘀打車、搖搖招車分別以41.8%、39.2%及9.0%的比例占據中國打車APP市場累計用戶份額前三名的位置,僅快的打車和嘀嘀打車就占據超過80%的市場份額,品牌和用戶集中度加速上升,雙寡頭局面乍現。
在市場探索的初期,打車APP應用快速擴張并歷經融資和政策監管等的行業洗牌之后,已完成主要城市的市場覆蓋。目前,快的打車覆蓋31個城市,嘀嘀打車覆蓋15個城市,處于市場領先地位。十一期間,快的打車還宣布進軍香港市場,成為首家“走出去”的國內打車軟件。
快的打車與嘀嘀打車市場優勢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和江蘇幾個地區,快的打車在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均占據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嘀嘀打車在北京市場的用戶數占據了中國打車APP整體用戶數的7.7%,優勢比較明顯,而快的打車的這一數值為3.8%,但是整體上看快的打車要高于嘀嘀打車。
快的打車與嘀嘀打車的市場份額和城市覆蓋數均處于領先地位,在乘客端總使用時長方面依然保持領先優勢,三季度,快的打車與嘀嘀打車乘客端總使用時長分別達到了36.23萬小時和31.08萬小時,遠遠領先于其他打車軟件。

經過前期的發展,打車APP市場已具有一定的用戶規模,但就整體情況來說,行業的發展依然面臨一些問題:
首先是政策的影響。打車行業本身就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行業,8月,北京四家打車軟件被“招安”對接到出租車統一電招平臺,可收取電招費,但絕不允許加價,這表明政策的干預依然是影響打車軟件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打車軟件依然面臨政策監管風險。
其次,提升用戶體驗。任意一款移動應用,人們關注的焦點都會從產業、融資和市場競爭等宏觀層面逐漸轉向更貼近用戶的服務層面,是否成功取決于用戶的認可,當用戶第一次使用一款軟件時若出現問題,那么卸載此軟件而轉用其他的可能性較高,這一點打車軟件也不例外。
打車軟件的應用,無論是乘客端還是司機端,都比較看重服務質量,服務是否及時、出現問題是否能快速解決等,軟件廠商要做的就是如何快速實現智能調度,有效實現線上與線下對接,來提高用戶滿意度。對于打車軟件來說,規模越大、功能越強大,被取代和被用戶拋棄的風險就越低。值得一提的是,快的打車已接入支付寶,形成O2O支付閉環,用戶可對賬戶充值,在APP上用支付寶付車費,可避免找零、辨別假幣等情況的發生,提升了用戶體驗。
第三,商業模式探索。目前打車軟件產品同質化嚴重,盈利模式尚未清晰,在跑馬圈地的同時,大部分廠商已經開始探索各自產品的差異化優勢和商業模式,打車APP正在走向跨界合作與跨地域發展模式,打造優質服務,實現流量的變現,例如:快的打車的VIP會員、用戶積分等級與格瓦拉電影票、今日酒店特價代金券的兌換機制、嘀嘀打車的異地約車、搖搖招車與酒店的跨界合作以及打車小秘與騰訊的合作等都體現了移動應用進入了融合發展階段。與O2O其他細分領域相互融合,是打車應用流量變現、提高用戶復用價值的商業模式發展趨勢。
結語:打車軟件發展模式探索和升級正在火熱進行中,互聯網變現是行業公認的難題,沒有一個合理的商業模式,打車軟件行業是很難繼續發展下去的,各廠商應共同努力做大市場蛋糕,探索出一條盈利之道。形成一個生機勃勃的平臺生態,打車軟件市場還具有巨大的探索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