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珍貴十大瀕臨滅絕動物,白鰭豚幾乎滅絕:由于地球環境的變化,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段擴展,以及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地球上幾乎幾分鐘都有物種在消失,許多的動物都已經到了滅絕的邊
由于地球環境的變化,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段擴展,以及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地球上幾乎幾分鐘都有物種在消失,許多的動物都已經到了滅絕的邊緣,再不保護這些動物,以后就看不到了。那么,你知道中國十大瀕臨滅絕的動物是哪些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最珍貴十大瀕臨滅絕動物,其中野外的華南虎已經滅絕,中華白鰭豚幾乎滅絕。
大熊貓是中國人最喜愛的動物,也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它是中國的“國寶”。大熊貓是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現僅分布于中國四川、陜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生存環境的改善以及人們給力的保護工作,野生大熊貓數量現已超過1800只,2025年,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降為“易危”。

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分布于四川、陜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金絲猴剛被命名時,因其仰鼻金發,使動物學家愛德華先生聯想起歐洲十字軍司令的翹鼻金發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用這個美人之名命名了金絲猴、最開始金絲猴在我國分布廣泛,因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逐漸退縮到西南地區的一些狹窄地帶。由于受到人類亂捕濫殺,金絲猴一度到了滅絕的邊緣。現隨著我國保護力度的加強,野生金絲猴的數量有了較大的提高。
中華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全球豚類有70多種,淡水僅5種,中國僅此一種淡水鯨,分布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白鰭豚體態嬌美、皮膚滑膩、長吻似劍、身呈紡錘。眼小如豆、耳小像針,上下頜密布小牙130多顆,頭頂左上方有一圓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換一次氣,雖然視聽能力欠佳,但其聲納系統發對超聲波的回聲定位能力可使它與在十幾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聯系。它們大約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有“活化石”的美稱,由于數量奇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20世紀50年代左右,白鰭豚數量還較多,有較大的群體出現。此后,白鰭豚數量銳減。1980年,只剩下400頭左右;2002年,已不足50頭。2006年,在中國進行的一次徹底調查未發現一條白鰭豚。2007年,白鰭豚被宣告功能性滅絕。真希望有一天白鰭豚能在長江中出現……
華南虎的英文為“中國虎”,是我國特有亞種,原為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體型較小,但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建國初期,華南虎還有4000只左右,由于被認為是“害獸”,華南虎遭到大量捕殺?,F在,野外的華南虎已經滅絕,人工飼養的僅100多只。
要問中國最珍稀的鳥是什么,那朱鹮應當名列前茅。這種被動物學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它們原是東亞地區的特產鳥類,僅在中國、朝鮮、日本及俄羅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蹤影。難道朱鹮真的消失了嗎?七十年代后期,中國鳥類學家開始尋找朱鹮,1981年終于在陜西洋縣姚家溝發現2窩共7只朱鹮,轟動了世界。經過人工繁育,現在野外朱鹮的數量已經超過1500只。
褐馬雞是一種產于中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臺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因耳部由兩個雪白的耳羽,好似長角,或有人稱之為角雞或耳雞。尾羽上翹后,披散垂下,如同馬尾,故名馬雞,馬雞屬共有4種,均產于中國,既藏馬雞、白馬雞、藍馬雞和褐馬雞。許多動物學家建議,應把褐馬雞定為中國國鳥。目前,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揚子鱷與恐龍屬于同一個時代,是中國特有的爬行動物。揚子鱷是中國唯一的鱷種。全球鱷魚共有25種,中國只有灣鱷和揚子鱷。但是作為體型最大的鱷(10米長),灣鱷早已在幾百年前滅絕了,而揚子鱷現為我國特有,也是從遠古北方僅存的唯一分布在溫帶的孑遺種類。現在野生的揚子鱷僅200條左右;人工養殖的揚子鱷數量日益壯大。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爾瓦爾斯基于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現的。
由于環境破壞和人為獵殺,黑頸鶴的生存遇到了極大威脅。后來我國在黑頸鶴的主要棲息地都建立了保護區,黑頸鶴得到了有效的保護。現在,全世界的黑頸鶴大約有1000只。2012年,黑頸鶴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降為易危。黑頸鶴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遷至云貴越冬,少數還飛越喜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
【藏羚羊】在歷史中,藏羚羊數量曾達上百萬只之多,由于國際市場對藏羚羊皮毛制品的需求,促使藏羚羊在20世紀末遭遇大量偷獵,數量急劇下降。另外,一些采金者也在對其肆意殺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極限的高寒地區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萬只的速度減少。為打擊盜獵,這幾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盜獵力量林業公安一直在為保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而戰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牦牛隊”,他們已經有兩位英雄為此獻身。
“四不象”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濕地鹿類,1900年左右在我國本土滅絕。后來我國從歐洲引進麋鹿進行繁育(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捉走了一些麋鹿,在歐洲成功繁育,這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經過一個世紀的養護,種群才得以恢復。麋鹿是濕地動物,由于對濕地生境的適應,而形成特殊的形態,即所謂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麋鹿,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