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名樓排名: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上至皇帝諸侯,下至州府官員,都喜歡于風景名勝、江邊河岸處修建樓閣。達官顯貴、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上至皇帝諸侯,下至州府官員,都喜歡于風景名勝、江邊河岸處修建樓閣。達官顯貴、文人騷客聚于樓上,或宴請賓客,舉杯暢飲,高談闊論;或吟詩作對,詩文辭賦,高山流水;或歌太平盛世,或憂天下疾苦,低吟淺唱,令人神往魂遷。所以中國歷代名樓多有膾炙人口的詩文名篇被千古傳唱,正是由于這些廣為流傳的名篇才使得名樓享譽四海。其中最有名的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勃的《滕王閣序》、崔顥的《黃鶴樓》、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都是“文以樓出,樓因文顯”的范例。下面就讓我們一一領略冠絕古今的十大名樓風范吧。
一、黃鶴樓
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海拔高度61.7米的蛇山頂,[bai]它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60個翹角凌空舒展,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偉壯觀。
曾有唐朝詩人崔顥作詩曰:“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千古佳作令人朗朗上口,加上有著仙人乘鶴西去的傳說,更是成就了黃鶴樓的地位。

二、岳陽樓
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墻之上,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其獨特的盔頂結構,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設計技能。
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于世。因岳陽樓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三、滕王閣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贛江畔,連地下室共四層,高57.5米,占地達47000平方米。是江南三大名樓之首。
滕王閣的盛名要歸功于“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膾炙人口。
四、鸛雀樓
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城郊黃河岸畔,[bai]整座建筑共分九層,其中臺基部分三層。主樓游覽層共六層,其中,明三層暗三層,除抱廈、廊柱、回廊外,樓內還設有兩部樓梯間和兩部載人電梯上下相通。一、二層中間有天井,四、六層每層設一回廊,六層設一舞臺。
登鸛雀樓俯瞰,風景秀麗,氣勢雄偉,在唐宋之際為河東盛概,文人雅士常為之作詩。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登樓賞景,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五、蓬萊閣
位于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市丹崖山巔,由蓬萊閣、天后宮、龍王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等6個單體和附屬建筑共組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面積18500平方米。
蓬萊閣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素以“人間仙境”著稱于世,其“八仙過海”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外。
六、大觀樓
位于云南昆明市近華浦南面,是三重檐琉璃戧角木結構建筑。因其面臨滇池,遠望西山,盡攬湖光山色而得名。
孫髯翁驚世駭俗的180字長聯問世,使大觀樓躋身“中國名樓”。
上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七、閱江樓
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城西北的獅子山頂,瀕臨長江。[bai]景區內有閱江樓、玩咸亭、古炮臺、孫中山閱江處、五軍地道、古城墻等30余處歷史遺跡,樓高52米,共7層(外觀4層暗3層),碧瓦朱楹、朱簾鳳飛、彤扉彩盈,具有鮮明的明代風格和古典的皇家氣派,成為南京的標志之一。
閱江樓風景區創下五個全國之最:
1、石獅子:這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一對雄獅,高4.8米,重約30噸,用蘇州金山石整塊雕刻而成。
2、漢白玉碑刻:朱元璋撰寫的《閱江樓記》,由當代書法家抄寫,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寫的《閱江樓記》,被選入《古文觀止》。
3、閱江樓鼎:是全國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重4噸,鼎上刻篆字:“獅夢覺兮鬣張,子孫驕以炎黃,山為挺其脊梁,閱萬古之長江,江赴海而浩湯,樓排云而慨慷,鼎永鑄茲堂堂。”這七句話每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念,就是“獅子山閱江樓鼎。”
4、鄭和下西洋瓷畫:這是中國最大的瓷畫,高12.8米,寬8米。壁畫背后是唐伯虎和祝枝山的作品。
5、青銅浮雕:是全國最大的青銅浮雕,高2米,寬8米,由雕塑大師吳為山作。
八、天心閣
位于湖南省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樓閣三層,建筑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檐,朱梁畫棟,閣與古城墻及天心公園其它建筑巧妙融為一體。基址占著城區最高地勢,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為伴。
“天心閣”其名始見于明末俞儀《天心閣眺望》一詩中,至清乾隆年間重修天心閣。“極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閣”,盛名于世并成為文人墨客吟詩作對場所。
九、鐘鼓樓
位于西安市中心,鐘樓整體以磚木結構為主,[bai]從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樓體及寶頂三部分組成。樓體為木質結構,深、廣各三間,自地面至寶頂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寬均為6米的券形門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具有明代漢族建筑風格。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是我國現能看到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
屋檐四角飛翹,如鳥展翅,由各種中國古典動物走獸圖案組層的獸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襯托下,給人以古樸、典雅、層次分明之美感。高處的寶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使這座古建筑更散發出金碧輝煌的魅力。
十、天一閣
位于浙江寧波市區,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由明朝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因他喜好讀書和藏書,一生所藏各類圖書典籍達7萬余卷。在他解職歸田后,便建造藏書樓來保管這些藏書。所以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據說,范欽根據鄭玄所著《易經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語,將新藏書樓命名為“天一閣”,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納“天一地六”的格局,樓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同時,采用各種防蛀、驅蟲措施保護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