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十大篡權皇帝,秦二世胡亥排第一位: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皇帝這個職位對人的誘惑很大,很多人為了坐上皇帝的寶座不惜拼上自己的性命。歷史上有一部分皇帝,他們通過篡位登上皇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皇帝這個職位對人的誘惑很大,很多人為了坐上皇帝的寶座不惜拼上自己的性命。歷史上有一部分皇帝,他們通過篡位登上皇位,開啟自己的統治。現在巴拉排行榜網小編為大家介紹中國歷史上十大篡權皇帝,秦二世胡亥排第一位,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胡亥是秦朝的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也被稱為二世皇帝。[bai]他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公子扶蘇的弟弟。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病死,胡亥在趙高和丞相李斯的扶植下,得立為太子,并承襲了帝位。胡亥實行了殘暴的統治,導致群臣人人自危。他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導致刑者相半于道,死者堆積于市。在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他征發了閭左戍邊,結果導致刑者相半于道,死人堆積于市。他還任用了趙高為中丞相,專擅朝政。在二世三年(前207年)七月,劉邦帶領的起義軍攻下了武關,趙高與其婿咸陽令閻樂合謀,詐詔發兵包圍了望夷宮,胡亥被迫自殺。胡亥的統治期間,秦王朝急轉直下,迅速朝著衰敗的路上滑了下去,導致了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的反秦起義。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三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曹丕篡位后,將漢獻帝封為山陽公。在位期間,曹丕采納了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制定并實施了九品中正制,這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此外,他還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地區的統一。對外,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他在詩、賦、文學方面都有成就,擅長于五言詩,被與他的父親曹操和弟弟曹植并稱“建安三曹”。
隋文帝楊堅(541年—604年),今陜西省華陰市人,鮮卑姓普六茹,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他是隋朝開國皇帝,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時期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忠死后,楊堅承襲父爵。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隋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修定刑律和制度,適合于南北統一后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鞏固了中央集權。他還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文帝對周邊各族采取了軍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圣人可汗”。統治期間,國勢強盛,府庫充盈,經濟繁榮,人丁大增。
西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bai]西晉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母為文明皇后王元姬。265年,司馬炎拜相國,襲封晉王,同年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建立西晉,改元泰始。在位初期,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厲行節儉,推行法治, 頒行戶調式,促進人口增長,使得經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后發動“晉滅吳之戰”,實現全國統一。此后,驕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諸王,為“八王之亂”埋下隱患。
王莽是西漢末年掌握朝廷大權的外戚,篡權稱帝后建立新王朝。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他的祖籍是東平陵,曾祖王翁孺做過漢武帝的繡衣御史,免官后遷居元城。祖父王禁,生四女八男。王莽出世時,他二姑母王政君已經是漢元帝的皇后,全家因此顯貴。王莽即位后,托古改制,更名天下田為“王田”,奴婢為“私屬”,禁止買賣;設立五均賒貸和六筦;屢次改變幣制,造成社會經濟極大混亂。法禁煩苛,人民因鑄錢犯法,伍人相坐,罰為官奴婢者以十萬數。加以連年災荒,饑饉疾疫相繼,以致民不聊生。又強迫各少數民族統治者改換漢朝封授的印綬,貶王為侯,引起各族反抗,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終于爆發綠林赤眉起義。地皇四年(23年)九月,綠林軍攻入常安,王莽被商人杜吳殺死,新朝滅亡。
漢景帝劉啟是西漢的第六位皇帝,他是漢文帝劉恒的兒子,母親為孝文竇皇后竇氏。劉啟在10歲時被立為太子,漢文帝逝世后,劉啟登基為皇帝。他采納了晁錯的“削藩”建議,削奪了各諸侯王的封地。在位期間,劉啟繼承了文帝黃老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重農抑商,輕徭薄賦,實行三十稅一,厲行節儉,減輕刑罰,振興文教,略修禮儀。同時采取“南撫勁越,北和強胡”策略,繼續與匈奴和親,對南越安撫,注重積極防御,在匈奴接壤地區設立關市,和匈奴貿易。漢景帝劉啟的治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流民既歸,戶口亦息”“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中國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宋太祖。他出生于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趙匡胤出身軍人家庭,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后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期間,他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趙匡胤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如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等。他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范效應,而且深為后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bai]他少年從軍,參與解救隋煬帝于雁門關。在唐朝建立后,他領兵平定了多個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他在位期間,虛心納諫,文治天下,勸課農桑,實現了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貞觀之治”。同時,他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后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他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北宋徽宗趙佶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號宣和主人。他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為遂寧王、端王。趙佶即位之后啟用新法,但是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他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岳”。同時,趙佶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并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宋江起義、方臘起義先后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然而,趙佶在藝術上的造詣極高。他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后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至1424年在位。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年號“永樂”。在位期間,他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并設置內閣和東廠。為了加強對北方的控制,他疏浚大運河,營建北京紫禁城,并遷都北京。朱棣具有文治武功之功,他五次親征蒙古,占領安南,積極經營邊疆,在東北曾建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烏第河、庫頁島等地,捍衛了領土的完整。在西北設置哈密衛,西南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對南海地區積極經營,對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此外,朱棣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在文化上,他修編了《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