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到,進口車市場去年增速大幅下滑,到今年2月滑至谷底,3月份起跌幅連續收窄,雖然1-9月累計仍然負增長,但跌幅已經從兩位數變為一位數,至年底或明年初或許轉負為正。進口車市場復蘇跡象已經呈現,不過與我國汽車整體市場一樣,即使復蘇,也不可能回歸到以往20%、30%甚至更高的高速軌道,汽車進口依然只是國產車的拾遺補缺,滿足小眾需求。
下滑幅度收窄
面對我國進口車市場的大幅下滑,汽車跨國公司開始調整過高的銷售目標。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體現為進口量減少、進口速度減慢;二季度起進口車資源主要為結構性補充,5月份起連續5個月進口量超過10萬輛。
進口車終端市場也顯現些許亮色,據中國進口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反饋的信息,其所屬成員銷售的26個進口品牌車型,1-9月累計銷售71.9萬輛,其中5-8月月均在8萬余輛,9月份更高達9.22萬輛。
車型結構調整
乘用車是進口車的絕對主力,占進口車市場98%左右的份額。海關2013(1-9月)與2012年乘用車及其各類車型的進口量比較,SUV成為乘用車市場的主導車型,是進口量增長最明顯的車型,由去年的44.8萬輛上升到50.7萬輛。而轎車則由去年38.6萬輛下降到28.3萬輛,MPV由4.0萬輛下降到3.5萬輛。
終端市場佐證了車型結構的調整,中國進口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成員2012年與2013(1-8月)乘用車各類車型銷量比較,SUV銷售增量尤為顯著,由37.9萬輛上升到43.0萬輛,增加5.1萬輛;轎車由26.0萬輛微升至26.1萬輛;MPV由2.9萬輛跌到2.6萬輛,減少3千輛。

排量下移延續
遵照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辦法》,進口車燃料消耗量實行單獨核算,這使得進口車排量進一步下移。
據中汽協整理的海關進口車排量數據,大排量乘用車在進口車中的比例,呈現下降趨勢。海關進口中,今年1-8月汽油轎車進口同比,2.5升以上大排量車大幅度下降,2.5-3.0升為5.55萬輛,下降32.90%,3.0-4.0升為1.67萬輛,下降59.64%,4.0升以上為0.32萬輛,下降65.62%。進口汽油SUV集中在2.5-3.0升,為11.47萬輛,3.0-4.0升為4.91萬輛,排量向下移,銷量往上走。
中國進口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給出以下數據,今年1-9月終端市場份額,3.0升以下為88.6%,較去年全年的84.8%,提升3.8個百分點;其中1.5-2.0升提升更多,達5.2個百分點。
庫存依然高企
前兩年的進口車持續高增速和后來需求的快速回落,形成極大反差,累積了高企的庫存。中國進口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統計的庫存狀況,去年上半年進口車庫存達到高點,庫存指數3.8-3.9。經過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下調供給,9月份庫存有所下降,庫存指數3.4;但依然處于深度庫存狀態,不過已經呈現下行趨勢。
加大促銷力度是去庫存化的重要措施,經銷商去年9、10月份優惠幅度約為10.9%,平均8萬元左右,到今年一季度為6.5%左右,二季度起幅度又逐漸加大,9月份升至9.5%,較去年最大優惠還差一點。
網絡渠道下沉
傳統的東部和北部市場渠道市場的保有水平較高,又遇限購限行政策,促使跨國公司和優勢經銷商謀求網絡轉向,向二三線城市拓展網絡和下沉渠道。
今年中南、西南和西北三大區域的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廣西、四川、重慶、貴州、西藏、甘肅、寧夏和新疆等12個省市區,成為新興的進口車市場,這些地區的銷售同比增速均突破20%,其中貴州和新疆更是高達30%。
國別差異明顯
對1-8月進口轎車和SUV國別歸類分析,轎車最大贏家是德國,以10.88萬輛位居榜首,其次是日本的3.45萬輛,英國2.25萬輛、法國1.24萬輛、瑞典1.06萬輛。SUV最大贏家是美國,以11.48萬輛排名第一,其次是日本的8.30萬輛,英國和德國依次為4.92萬輛和2.80萬輛。德、美和日三國轎車和SUV合計進口量均在10萬輛以上,其他眾多國別車,與這三國相比,均不在一個級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