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告網了解:“2013年國際煤炭貿易的數據還沒公布,但從各主要煤炭出口國公布的數據看,我國煤炭進口量在國際煤炭貿易量中的比重約為25%。”1月15日,在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經濟運行部副主任、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副秘書長梁敦仕說。
比重進一步提高
我國自2009年由煤炭凈出口國轉變成煤炭凈進口國以來,煤炭進口量從1.26億噸一路攀升至2013年的3.27億噸,幾年時間增長了160%。
2012年,中國進口煤炭2.89億噸。根據國際能源署公布的2012年國際煤炭貿易量12.76億噸計算,我國煤炭進口量在國際煤炭貿易量中占23%。
梁敦仕稱,2013年國際煤炭貿易量的數據還沒公布,但從已公布的世界主要煤炭出口國數據看,排在前三位的印尼、澳大利亞、俄羅斯的出口量在增長,排在第四位至第六位的美國、哥倫比亞、南非的出口量下降,越南和蒙古這兩個煤炭出口大國的出口量也是下降的,而2013年中國煤炭進口量同比增加3000多萬噸。據估算,2013年我國煤炭進口量占國際煤炭貿易量的比重進一步提高,達到25%左右。
“秤砣效應”顯現
2013年,盡管國內限制劣質進口煤的呼聲很高,但煤炭進口量還是創下歷史新高,嚴重沖擊了國內煤炭市場。進口煤占我國煤炭消費量的比重雖然僅為8%,但它撬動了國內生產的92%的煤炭的價格。有的煤炭企業將這種現象稱為“秤砣效應”。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說:“現在是兩難的局面。國內煤炭企業若控制產量,將面臨進口煤帶來的巨大壓力。即使煤炭企業控制了產量,但若進口煤到岸價格低于環渤海動力煤價格,進口煤也會大量進來。”
國內一家大型煤炭企業的代表表示,進口煤的反應有時比國內煤炭企業還快,市場一好轉,馬上電子下單,一個星期進口煤就到我國港口,而國內煤炭企業還要組織生產、申請車皮,反而趕不上進口煤的速度。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預測,全球煤炭市場產能過剩的壓力依然存在,進口煤與國內煤還有一定價差,外加匯率變化及印尼、澳大利亞等煤炭出口國貨幣持續貶值等因素的影響,2014年我國煤炭進口仍將保持較大規模,初步預計全年凈進口將在3億噸左右。
倒逼國內煤企
中國煤炭企業到底有多大的國際競爭力,在進口煤洶涌而來的2013年,可以看個大概。
影響煤炭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三個因素是效率、稅費負擔、物流成本,中國大部分煤炭企業在這三個因素上都不占優勢。
效率上,中國煤礦的88%為井工礦,社會包袱重,500多萬名職工生產了37億噸煤炭。而美國生產10億噸煤炭,只有8.9萬名職工。即使美國煤礦職工的人均工資比中國高很多,中國煤炭行業總體人工成本還是很高。
稅費負擔上,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中國煤炭企業的平均稅費負擔,為企業營業收入的35.04%.

物流成本上,中國煤炭產地遠離煤炭消費中心,運輸環節多、費用高,物流成本有時候是消費價格的一半。
國際煤炭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快,中國煤企將長期面臨與進口煤的競爭。從好的角度來看,這三個方面暴露出的問題,也使煤炭行業和企業的改革發展路徑更加明晰。
想了解更多煤炭行業(報告)相關資訊敬請閱讀報告網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煤炭行業市場調查及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