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公務員局消息,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6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報名今日(15日)開始,共計劃招錄3.81萬人。
考生可于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間,登錄“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6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專題網站”(http://bm.scs.gov.cn/kl2026)進行網上報名,公共科目筆試將于11月30日在全國各直轄市、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和部分城市同時舉行。

最近一段時間,多地考公、考編的年齡限制有所放寬。今年8月,上海市發布2025年度考試錄用執法類公務員公告,已經將年齡放寬到38周歲以下。而四川等地下半年發布的事業單位招考公告中,年齡也放寬至38周歲。
在此之前,全國范圍內的考公、考編年齡紅線,多集中在35周歲。
11月,各地省考即將發布公告。業內推測,省考大概率會跟隨國考的步伐,統一放寬到38周歲。社交平臺上,曾經“最后一次上岸失敗”的博主們,已經開始躍躍欲試。這場關系數百萬人“上岸”的考試,會因此迎來更多競爭者嗎?
大齡考公:有人求穩,有人換新跑道
“國考公告已出,年齡果然放寬到38歲!”
Jason第一時間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更新了國考的新聞。
Jason目前在蘇州工作,今年35歲。2個月前,他決定嘗試報考江蘇公務員。在正常的工作日,他會刷上3個小時的公務員考試習題,周末則會去圖書館,花上6個小時,完成公考APP上每周一次的模擬測試,并復盤結果。在復習間隙,他會回家吃飯,陪孩子玩一會兒。
為什么會在35歲的時候,突然選擇考公?
記者梳理社交平臺上多個以“大齡考編上岸”為主題的賬號及內容后發現,這部分人群年齡多集中在30到34歲,已成家并育有小孩,原來從事的多為土木、房地產、互聯網等近年來衰退劇烈的行業,在職場中也面臨“35歲門檻”。大家之所以想進入體制內工作,“待遇較高”“工作穩定”成為最看重的優點,還有一部分人則是想尋找從大城市回老家的跳板和支點。
Jason告訴上觀新聞記者,之所以準備考公,主要是現在所處的行業是近年來公認的“夕陽行業”,盡管還沒有馬上換工作的壓力,但他仍然希望為自己儲備一些機會。在多番比較后,他將目光投向了體制內。
“我還是經一個朋友提醒,其實我的年齡也可以考公考編,才開始著手準備復習的。”Jason先后經歷過外企、民企、央企,平時和政府部門打交道很多,自認很熟悉體制內的工作氛圍。“年輕的時候,對于‘一眼望到頭’的工作沒什么興趣,但現在年紀大了,經歷了行業的劇烈動蕩,更傾向于穩定。”
備考困境:難的,不只是做題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老了。”歷經數月刷題備考,Jason的行測模考才剛剛突破60。面對大量的行測題目,他自認理解力不是問題,但是題目量太大,有限時間內無法兼顧效率與正確率。
相比應屆生來說,大齡考生面臨的還不僅僅是應試技能的減退。
1989年出生的河南考生L,在去年12月參加完國考后,曾在社交平臺發出“最后一次國考”的感嘆。可惜,這次國考并未如愿以償。
“說實話,進考場是自卑的”“大家體力還跟得上么”“考過才不后悔”“今年最后一次,身體吃不消了”……不少30多歲的大齡考生在她的社交平臺下留言,分享考公經歷,不少類似情況的人在請教如何兼顧孩子和備考。
在大齡備考人員中,都會面臨的一個困境,是更為復雜的家庭情況。這其中,“寶媽”是更容易受到影響的群體。
有寶媽在網上分享親友得知自己備考時的情景。“年齡這么大,為什么還要考公?”“孩子怎么照顧?”“有這個時間,不如生個二胎……”大部分30歲以上的備考寶媽,身上背負著工作、家庭以及社會觀念的多重壓力。一旦辭職全職備考,又要給生活和未來增加更多的不穩定因素。
“即使年齡放寬,我也不認為馬上會有很多35歲以上的考生涌入。”長期從事考公培訓的潘老師分析,公務員考試本身備考強度很大,35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群,本身精力已經不足,還要照顧家庭;如果有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和社會積累的話,很難下決心備考。
體制內“老新人”,真的香嗎?
盡管如此,躍躍欲試的人還是很多。
自從上海8月份放寬考公年齡限制后,華智公考35歲左右考生的咨詢量就開始明顯上升。上海市行政執法系統的某人事部門也和記者確認,這一輪行政執法公務員招錄,已經有35歲以上人員報名。
L已經在社交平臺更新了自己最新的帖文“你的競爭對手已原地復活”,準備開始重新規劃備考安排,“珍惜國家給的機會”。
對于很多旁觀者而言,“大齡上岸”固然很厲害,但“這么大年紀進體制”,不會格格不入嗎?
上海市執法系統的一位干部向記者表示,從他實際工作中可以觀察到,相比一些應屆生來說,年齡大一些的公務員新人,擁有更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經驗,溝通能力更強,在一些直面基層、直面百姓的崗位上,表現得更為游刃有余。
“特別是一些行政執法崗位,就需要‘穩’。這是大齡的優勢。”
但同時,他也表示,大齡考生進入體制,肯定會面臨一些心理落差。同樣是35歲,25歲考入的已經工作了10年,而大齡新人則剛剛開始工作,在后續的晉升、職級評定等方面,“多多少少會存在一些劣勢”。
這也對未來公務員隊伍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和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熊易寒向記者表示,隨著報考年齡限制的放寬,整個公務員人才梯隊如何做好銜接、從體制機制上進一步打破相關職級的年齡限制,是后續需要研究的問題。
“考試本身最能體現‘機會公平’。公務員考試年齡放寬,具有導向性的意義。”他指出,一方面,這與延遲退休政策相呼應,另一方面,也是對社會上熱議的“中年危機”“35歲門檻”等問題的正向引導,給多元化背景的人才,創造更好的社會氛圍。“人才流動起來,大家才會有奔頭。”
不過,熊易寒認為,社會各界也應該理性看待這一政策,這并不等于要刻意提高大齡錄取的占比,實際受益者規模應該會維持在一定范圍內。
(羊城晚報·羊城派綜合自央視新聞、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