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記者接到反映,有個別企業公開大肆招聘所謂“撰稿”人員,有償代寫論文。只要付費,就能批量生產假文章、假論文,甚至形成了一條灰色生意鏈條。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公司普遍在多個互聯網平臺、社交媒體上招攬生意。武漢一公司主管稱,他們采用“組稿+AI”模式,“有的員工一個月輕輕松松寫五六十萬字,厲害的一個月都寫一百多萬字……”同一寫手竟然能完成從“法學”“學前教育”到“計算機應用與技術”等多個毫不相關學科的論文,專業跨度驚人。
知情人小劉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一次特殊應聘經歷。招聘企業名叫陽江市陽西縣圣達電子產品商行,招聘崗位是學術文案撰寫專員,而實際工作就是在網上代寫文章、論文,報酬也相當誘人。

公司負責人告訴小劉,在“代寫”過程中可以使用各類AI軟件,只需要在這些軟件的對話框輸入文章或論文所屬專業、主題、關鍵詞以及一些基礎性要求,它們便能在短時間內生成出內容看似詳實的初稿。
除了生成初稿,不同類型的AI軟件還能輔助完成邏輯架構的搭建、語言潤色等工作。小劉僅工作了一周,就完成了30多篇各個學歷層次、工作內容的文章和論文。

AI寫論文,應有“紅綠燈”
AI技術正在對教育領域產生“沖擊波”。此前曾有媒體面向全國高校學生發起關于AI工具使用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4.88%的受訪者曾使用過AI工具,其中16.30%的受訪者經常使用AI工具。由此可見,AI在高校的滲透率確實不低。
對于AI論文寫作這個話題,許多人觀感不同。支持者認為,AI是可以與之產生思想碰撞、激發寫作者學術靈感的好助手。在人工智能背后龐大數據庫的輔助下,學生能夠更便捷地搜集文獻、生成代碼,免去一些基礎性、重復性工作之苦,對于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大有裨益。
而在這個問題的另一面,最常見的批評莫過于,AI寫作在學生之間風靡流行,或多或少會讓人產生惰性,影響他們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從學術倫理的角度來講,讓人憂心的還有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抄襲風險——因為過往寫論文可能需要你花費大力氣整理文獻綜述、做數據論證和組織語言文本,現在AI可以幫人類省去某些步驟、為剽竊大開方便之門。這是學術大忌,也是當下一些學術期刊拒絕AI參與寫作的緣由。
盡管各方看法不同,但有一個基本共識,就是明確反對捉刀代筆、剽竊偽造等學術不端行為。近期高校接連發布的有關規定,也都明確劃定了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一些高校還提出今年要引用檢測服務系統加強對上述行為的規范。但在更細化、具體的規定上,比如AI的使用邊界和學術參與尺度上,還有很大的探討空間。
這就需要高校在教學設計和管理上多加思考、拿出對策。除了在技術層面對不當學術行為加以規制外,還可以專門開設AI學術規范的課程,提出更清晰的工具使用方法和規范(比如哪些行為屬于學術不端、哪些行為算合理使用等),引導學生遵守規矩,不逾底線。據悉,有不少高校在本科階段就專門開設了針對學術寫作的相關課程,有條件的學校不妨將AI寫作規范也納入其中。
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如何使用AI技術為教育服務已是一個難以回避的現實。至于AI能否獲得有益使用,說到底取決于人的使用方式以及規則邊界的厘清。
(羊城晚報?羊城派綜合自央視財經、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