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記者從2025生物制造產業大會上獲悉,全省生物制造產業已初步形成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珠海、佛山協同發展的集群,匯聚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等創新資源,在合成生物、基因技術在領域,一批關鍵技術實現了突破。

出“新政”
對“癥”下藥破發展瓶頸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深度引進,以生物制造與生命科學、合成生物學、基因工程等為核心,推動制造業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從傳統生產向綠色制造加快轉型。”廣東省工信廳黨組成員陳績稱,年初出臺的《廣東省加快生物制造產業創新行動方案》提出,生物制造產業總產值到2027年要突破五千億元,到2035年邁向萬億元規模。

廣東產業實力如何?陳績舉例,在酶制劑、核心菌種等“卡脖子”環節,廣東涌現出華大基因、禾信儀器等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知識產權的企業,在食品、生物醫藥、生物材料等應用領域,高分辨質譜儀、生物降解塑料、菌蛋白等高價值產品走向市場。
記者了解到,目前,省工信廳正在會同省發改委研究制定《廣東省推動生物制造賦能制造業的若干舉措》,聚焦生物制造賦能制造業過程中存在著產業鏈不完善、標準體系建設滯后、產業生態不健全、下游應用場景不成熟等問題,“對癥下藥”提出了相關舉措。
針對生物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滯后、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新的政策提出了建立健全生物制造產業標準的體系,將支持組建生物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支持主導或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等,并在成果轉化、推廣應用、標準宣貫實施、標準互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針對生物制造成果產業化、商業化進程較為緩慢的問題,提出要加速生物制造產業創新成果轉化與場景應用,鼓勵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與省內合成生物產業重點園區和企業共建成果轉化基地;支持組織舉辦行業對接、技術交流、項目路演、產學研對接活動,加強技術成果、應用場景的推廣。
搭平臺
促“政產學研用金”協同
作為全省生物制造產業的核心之一,廣州實力如何?會上,來自廣州的企業創新成果備受關注,像是國內醫用膠原領軍企業的創爾生物實現膠原原料技術出海突破,慕恩生物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商業化菌種庫、保存超32萬株菌株……
記者了解到,目前,廣州已有銳博生物、慕恩生物、云舟生物、海大集團、金發科技等生物制造產業鏈核心企業,科研方面則有中山大學進化與合成生物學基礎科學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并成立生物制造產業發展工作專班,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生物制造產業集群。
作為廣州生物制造產業的核心承載區,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構建了從研發、中試到產業化的全鏈條政策支持體系,設立了規模可觀的生物制造產業引導基金。南沙區依托跨境政策與區位優勢,在生命健康價值園區建設中聚焦“創新藥械研發+生命健康制造”,推動基礎研究與資本對接;白云區與花都區也立足自身產業基礎,強化政策保障與平臺建設。
“廣州也即將出臺生物制造的政策。”廣州市副市長賴志鴻介紹,新的政策將對生物制造的科研人才、新產品的審批及應用給予大力支持,從企業的源頭創新,到小試、中試,再到產品審批,最后到市場化推廣,多舉措降低企業的成本。

活動現場,廣州市人民政府與中山大學還簽署了加快廣州市前沿生物技術與生物制造創新促進中心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舉行了廣州市前沿生物技術與生物制造創新促進中心揭牌儀式,該中心將通過打造“1總部+M創新平臺+N應用場景”模式,推動生物制造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

賴志鴻稱,該平臺將搭建菌種、元件與數據信息庫、AI賦能生物制造自動化設施、概念小試、中試平臺等創新平臺,開拓生物醫藥、生物材料、生物食品、生物健康、生物農業等產業應用場景,為產業發展提供源頭技術供給、創新成果轉化和專業人才培育,成為廣州打造生物制造產業創新高地、服務國家生物經濟戰略的重要載體。
文 | 記者 許張超
圖 |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