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已建成由9顆風云衛星、842部天氣雷達、9萬多個地面氣象觀測站組成的陸海空天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災害性天氣監測率提升到83%,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13%,暴雨預報準確率平均提升10%,24小時城鎮晴雨預報和氣溫預報準確率達80%以上,臺風24小時路徑預報誤差降至最小62公里,全國各省、市、縣氣象部門100%建立高級別預警叫應機制……國新辦10月11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會上披露的這組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氣象現代化水平快速提升。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作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近年來,廣東在極端天氣防御中屢屢交出“教科書級”案例。同在10月1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CCTV-13)于晚間《新聞調查》欄目播出專題片《“樺加沙”防御戰》,全景解密日前“全球風王”來襲時,廣東如何以“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全民配合”模式實現巨風無巨災防御奇跡。這場被高度關注的抗臺風戰役,不僅成為防災減災的典型樣本,更彰顯了極端天氣下的“廣東力量”。

技術與機制保障精準預警
“強烈的風暴、廣闊的風圈、颶風級別的陣風,所到之處造成災難性破壞。”——專題片開篇便點明臺風“樺加沙”的極端屬性。面對這場今年西北太平洋最強臺風,廣東依托先進的氣象監測系統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了臺風路徑的精準鎖定:7部新一代S波段天氣雷達每6分鐘完成一次體掃,北斗探空氣球升至3萬米高空采集數據,為決策提供核心支撐。
“我們通過打電話或者短信的方式呼叫對方,組織防御責任人第一時間掌握重要的災害天氣情況,及時地展開防御工作,這是預警叫應機制。”廣東省應急管理廳汛旱風災害救援處副處長王旭在片中詳解預警叫應機制和公眾預警機制:通過電話、短信實現防御責任人100%叫應,同時借助全網絡發布矩陣推送預警短信,通過滾動屏幕、鄉村大喇叭等社會宣傳,確保預警到位。9月23日18時,廣東啟動今年首次Ⅰ級防風響應,比臺風登陸提前13小時完成防御部署。

消防接警較“山竹”降87%
專題片用真實鏡頭還原了廣東防臺風“六個百分百”的落地細節——這一涵蓋漁船回港、人員上岸、景區關停等的剛性制度,此次實現全鏈條閉環。在陽江漁港,海上風電大數據平臺實時追蹤漁船軌跡,確保“船回港人上岸”無死角。“我們能實時看到它的移動距離是多少,通過這個技術手段我們可以智能監測,相較于以往需要人工在屏幕中盯著船的位置是否移動,高效準確了許多。”該平臺研發部負責人譚任深說。
陸地防御中,特殊群體臨災轉移“四個一”和避險轉移“四個一律”等工作機制盡顯溫情。漁港內,一艘艘漁船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有序回港避風,漁民被安全轉移上岸;沿海低洼地帶、地質災害隱患點,基層干部逐戶排查,耐心勸導群眾轉移安置,協助漁民搶收漁排里面漁獲……全省累計轉移223萬人,安置點同步保障飲食、醫療等基本需求。
片中一組對比震撼人心:此次臺風過境期間全省消防接警僅414起,較2018年臺風“山竹”的3000余起下降87%。“這反映了我們在防御措施上做得更嚴密。”應急管理專家在片中解讀。

產業轉型本身也是防御
不僅是省級防御機制有序有力,地市在全省的統一部署下,防御反應同樣迅速。
專題片鏡頭聚焦臺風登陸地陽江海陵島,展現了地市層面的應急智慧。大角灣景區建筑按13級抗風標準建造,深水網箱替代傳統木質漁排,“從被動救災到主動防災,產業轉型本身就是防御”,當地農業部門負責人介紹。

通過深入的調查和真實的記錄,專題片向全國觀眾呈現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臺風防御戰,廣東此役驗證了“監測預警—精準轉移—科技防御—產業適配”的全鏈條模式,為全球沿海地區應對極端天氣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文丨記者 戴靈敏 郭思琦
圖丨央視新聞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