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與人才支撐——全國人大代表的兩會建言:中國工業報記者 霍悅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是科技創新,怎樣更有效地推動創新?是全國人大代表、中鐵高新工業總工程師兼中鐵裝備集
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制造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正面臨著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以及高素質人才培養等多重挑戰。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議題。全國人大代表圍繞這一主題,在2025年全國兩會上提出了多項務實建議,為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當前,全球制造業正經歷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核心的深刻變革。我國傳統制造業亟需通過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實現降本增效、綠色發展以及競爭力提升。然而,許多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認知不足、數據孤島現象嚴重、AI技術基礎薄弱、人才與資金短缺等問題。
為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邁向更高水平,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以下建議:
(1)強化頂層設計與政策引導
建議有關部門制定《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分級分類指南》,明確不同行業和規模企業的轉型路徑。同時,設立“數字化轉型專項基金”,對中小企業的云服務、AI算法采購給予補貼。此外,建立“政府+協會+服務商”聯合診斷機制,為企業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2)夯實基礎設施建設
建議加快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推動5G技術在制造業中的廣泛應用。通過試點示范項目,鼓勵企業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3)加強人才引進與培養
數字化轉型離不開高素質人才隊伍的支持。建議加大對數字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支持高校與企業聯合開展定向培養計劃,為企業輸送更多具有實戰經驗的技術人才。
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裝備,還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然而,當前我國職業技能教育體系仍存在諸多短板,難以滿足制造業轉型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為破解這一難題,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以下建議:
(1)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建議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開展深度合作,共建產教融合示范基地。通過“訂單式”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2)完善師資隊伍建設
建議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支持企業工程師和技術能手到職業院校兼職任教,同時推動職業院校教師定期赴企業掛職鍛煉,提升教學實踐能力。
(3)優化職業教育資源布局
建議在重點產業領域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實踐經驗。同時,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促進區域間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與人才支撐。通過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推動職業教育改革,我國制造業有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占據先機。未來,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更多制造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制造業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