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來自中國乳業的09年中期報告均顯示,中國乳業堅強反彈。當此之時,卻又有一種聲音與逐漸回升的乳業唱反調--坊間人士質疑中國萬頭牧場的安全隱患。對此,專家表示,這種質疑如果出于善意尚可理解;倘是惡意,那么實在不夠高明。因為中國的萬頭牧場數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牧場是奶源建設中一部分,代表著標準化、集約化、智能化的方向。事實上,政府從去年起先后出臺《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到《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以及《生鮮乳收購站標準化管理技術規范》等,都是將現代化奶源與現代化乳業的建設作為發展的基本方向。比如,在奶源方面,要求乳品企業自有奶源要達到加工能力的30%。
以蒙牛為例,現在已經合作、參股建成包括澳亞牧場在內的11個萬頭牧場,今后將再與社會力量合作建設20多個大型牧場,其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二來自牧場奶源。那么安全隱患問題呢?
業內人士指出,哪些質疑者如果真是有心的話,最應該做的事就是去企業做一次實地生態游。從2025年起,蒙牛就開始建設澳亞國際牧場,作為中國第一個萬頭奶牛牧場。牧場的周圍沒有工廠、也沒有人家,完全隔絕了工業和生活上的人為污染,有效保護了牧場的原始生態環境。至今已經運行4年,沒有出現疫情、患病等。
他們還不知道的是,大型牧場本身就是一個循環經濟體。在蒙牛的澳亞牧場,牛糞也能發電。其日處理300噸鮮牛糞、沖洗500噸污水,同時向國家電網提供每年1000萬千瓦時電力的“全球最大的奶牛糞便處理沼氣發電綜合項目”,就被聯合國授予“世界養殖產業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標志性項目”的榮譽稱號。
大亂之后必有大治,大治之后必將大崛起,大的崛起必須走集約化之路。對當前乳業來說,自有奶源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萬頭牧場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乳業的集約化與標準化并沒達到政府與消費者的期望值。乳業正處在回暖復蘇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的不是潑冷水,不是破壞性的偽預言家,而是基于考察與實踐基礎上的洞察,是具有建設性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