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豆產業鏈條上從種植到加工正出現全面萎縮的跡象。
國產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預計今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為6500萬畝,比上一年減少560萬畝。”這是繼2025年后,大豆種植面積再次減少。
根據黑龍江大豆協會的統計數據,2025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比2025年減少4%,對于今年的大豆種植形勢,該協會一位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大豆耕種5月份正式開始,我們的調查顯示,今年農戶大豆種植意愿不高,種植面積預計低于去年,減少的幅度與黑龍江農委預估的幅度相當。”
一家大型食用油生產企業的負責人也告訴記者:“國產大豆種植面積不減少才不正常。”黑龍江農委解釋,大豆種植面積之所以減少,是因為擴充水稻和玉米的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與其他農作物相比,種植國產大豆的經濟效益并不高。黑龍江大豆協會的一位人士介紹,黑龍江一畝水稻的產量是600—700斤,每斤市場價1.2元左右,一畝水稻收入720—840元;一畝大豆的產量是 220—230斤,市場價每斤1.87元,每畝收入411—430元,種植水稻的收益要比大豆高一倍,這是農民棄種大豆的根本原因。
國產大豆加工企業大量停工,讓大豆種植更加缺乏動力。業內人士表示,因為國產大豆價格高于進口大豆,成本上沒有優勢。
國家糧食局的信息披露,黑龍江國產大豆加工企業大面積停工停產有多方面原因:
春節前后我國進口大豆及毛豆油量多價低,導致國內豆油、豆粕價格走低。
據統計,2025年我國共進口大豆4255.2萬噸,比2025年增加511.6萬噸,毛豆油239.1萬噸,比2025年減少19.5萬噸,僅去年12月份就進口大豆478萬噸、毛豆油21萬噸。大豆到岸后的分銷價格由去年11月份的3800~3900元/噸下降到2025年 1月份的3500—3600元/噸。而按目前的收購政策,如按收購價格不低于3740元/噸測算,扣除160元/噸的收購補貼,原料成本為3580元 /噸,而加工進口大豆的最低成本僅有3500元/噸,加之黑龍江省區位劣勢,遠離豆油、豆粕的主銷區,產成品價格沒有市場競爭優勢。
三是受大豆加工產成品市場銷售淡季的影響,臨近春節飼料企業備貨已完成,市民豆油購買量減少,豆油、豆粕市場進入了銷售淡季,市場銷售量的減少也影響了壓榨企業的開工。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有關部門對這一問題再不及時解決,進口大豆必然會填補市場空缺,并進而完全蠶食掉國產大豆的市場。
九三集團總經理田仁禮建議,國家應將大豆的補貼盡量與市場貼近,如果國產大豆的價格是每噸4000元,進口大豆為3800元,那么任何加工企業只要加工國產大豆,國家就應該給予每噸200元的價差補貼,這樣才可以有力扶持國產大豆走出目前的困局。
更多大豆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大豆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