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戰略確立后,物聯網外延大大擴大了,物聯網標準博弈也開始加劇。
物聯網標準一時間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熱點,3月上旬,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的9人工作小組前往英國倫敦參加了傳感器網絡國際標準工作組(WGSN)成立后的第一次會議,角逐相應國際標準。
在此次會議上,我國代表團在現場作了有關傳感網絡中間件的報告,反響良好,在傳感網此領域我國或有望成為國際標準的制定者。
角逐國際標準
WGSN于去年10月在以色列成立,前身為傳感網國際標準研究組(SGSN),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及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第一聯合技術委員會下直屬的第七工作組。在WGSN大會上,各國代表就相關技術提出制定標準的建議,并將自己國家的標準提交到國際標準接受投票,同時對相關國家提交的標準進行投票。
因此,國際標準的產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由于剛剛成立不久,到目前為止,WGSN確立的國際標準還非常少。
此次會議上,我國代表團就傳感網中間件等內容作出報告,獲得了與會單位的良好反響。據邢濤介紹,中間件是非常關鍵的因素,統一的中間件平臺將有利于傳感網后期應用的開發,因為其可以將不同的網絡條件屏蔽掉,使得大家在統一的平臺上進行應用開發。
目前,我國在傳感器網絡國際標準的制定中具有一定話語權,報告受WGSN重視。因為,此前SGSN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第一聯合技術委員會提交報告時,采用了大量我國研究機構為主體提交的研究成果,如傳感器標準化網絡的一些頂層設計,包括參考模型、系統架構等。
因此,我國有可能會成為有關中間件標準的主導者。邢濤表示,如果該標準由我國來主導,屆時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將同步進行。一旦國家標準成為國際標準,不僅有利于我國企業打開國際市場,也將推動物聯網應用的發展,拉動整個產業鏈前進。
“自主知識產權非常重要,但更應成為國際性的標準,從技術上講只有得到國際性認可,才能為整個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鋪平道路,行業才能發展,而不至于成為孤島。”一位傳感網領域專家對筆者表示。
據筆者了解,除傳感網中間件有關內容外,我國代表團還就傳感網名詞、術語等的使用,提議制定相應標準。“名詞、術語眾說紛紜,有了統一稱呼,在技術攻關時就可以做統一的參照。”邢濤說,名詞、術語標準立項后,我國可能會負責此項工作,。
事實上,作為成立后第一次會議,本次會議討論的議程較少,內容包括:傳感器網絡的參考架構、智能電網標準等有關內容。
其中,由美國等國家提出的智能電網標準,在投票時獲得通過。因為智能電網標準所涉及的內容非常之多,且屬于跨領域的標準,國際上其他標準工作組對此標準的通過,意見很大。
邢濤對筆者表示,此標準的通過對我國產業鏈的發展不會構成多少影響。
此外,此次會議討論的傳感器網絡的參考架構的標準此前是由韓國提出,因為標準制定進程較慢,之前由其他國際標準工作組轉到了WGSN下,目前我國是此項標準的編輯。
國內標準進程快
相比WGSN國際標準的制定進程,我國標準的立項較快。
此前,我國在傳感網標準工作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2025年9月11日,中國傳感網標準工作組正式成立。目前,傳感網國家標準工作組正在開展六項傳感網標準制定工作,分別是標準體系與系統架構、協同信息處理、通信與信息交互、標識、安全和接口。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及中興、華為等電信設備商已參與到此六項標準的相應制定工作。
此外,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了“機場圍界傳感器網絡防入侵系統技術要求”和“面向大型建筑節能監控的傳感器網絡系統技術要求”兩項行業應用規范標準的立項。此兩項標準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所、中科院嘉興無線傳感網工程中心于2025年共同起草。
按照相關標準的正常制定周期,以上標準最遲將在兩年內出臺。
“壓力還是非常大,我們正在不斷地加快標準出臺的進程。”傳感網國家標準工作組一位人士對筆者表示,國家物聯網戰略出臺,使得傳感網標準的工作“時不我待”。
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人士此前曾表示,如果將廣義的物聯網分為感知層、傳輸層、信息處理層三層,從技術角度來講傳感網可以精準定義和攻關,且相比傳輸網絡、信息處理兩個層面而言,有著較多需要攻關的內容,因此我國對物聯網標準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了傳感網標準之上。
目前,傳感器網絡國家標準工作組的主要工作是從技術支撐的角度推動串口、服務、架構、協議、安全、標識等范疇的標準化工作,并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測試、認證和開發系統。
雖然只是技術標準的推動和制定組織,傳感器網絡國家標準工作組從去年一經成立就備受關注。筆者在多次采訪過程中接觸到的很多業內專家,對沒有成為標準工作組成員十分沮喪。而在此過程中,標準背后所涉及的各學界和產業界集團,乃至城市紛紛行動起來。
標準需要整合
目前,物聯網概念的風行已使得人們對物聯網的關注超過了純粹的技術領域。可以說,在物聯網領域是否具有話語權,將關系到各地產業集群在未來的競爭力。從北京到上海,從上海到廣州,從廣州到南京,包括無錫,物聯網已成為各地的城市名片,各地很多聯盟、推進組織也相繼成立。同時,很多組織開始研究并制定廣義上與物聯網有關的標準。
這些標準研究范圍涉及傳感器、RFID、手機、紅外感應器、PC、攝像頭、電子望遠鏡、GPS等各種各樣的終端,而且不僅僅局限于傳感器網絡,還涉及到各種各樣的網絡。
物聯網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標準的博弈才剛剛開始,一位資深業內專家表示。
因為物聯網概念越來越寬泛,介入者越來越多,而不同標準研究機構都開始紛紛制定相關標準。那么,標準之間最后勢必會形成沖突和碰撞,乃至影響到整個產業的發展。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現在處處都在搞‘物聯網’,大量重復性工作,浪費了人力、物力,急需國家作出發展規劃統一協調,同時實現相關領域的標準化和研究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模式,尋求規模經濟,在感知、傳輸和應用上構成新的物聯網的生態鏈。”
而另一位專家在談到現在紛繁的物聯網標準時,則以此前業界聞名的CMMB與TMMB之爭作比喻。
事實上,今年兩會期間,通信信息產業界的眾多代表、委員的建議和提案都與物聯網有關,并聚焦在了標準制定之上。例如,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移動公司總經理簡勤建議,盡快確定物聯網相關技術標準,統一制式和接口,使我國早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技術體系。
為了協調不同單位之間的標準制定工作,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標簽標準工作組、資源共享協同服務標準工作組,以及傳感器網絡國家標準工作組、全國工業過程測量和控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共同倡導、發起成立了中國物聯網標準聯合工作組。
該聯合工作組組長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技委副主任張琪擔任,常務副組長由傳感器網絡國家標準工作組組長劉海濤擔任。
張琪表示,物聯網涉及面廣、影響大,從感知層、網絡層到應用層,可謂無所不在。在物聯網領域,標準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雖然目前國內已經成立或正在籌備成立相關標準工作組,但各工作組專注于本領域,標準制定過程均獨立開展,急需在原有工作基礎上整合相關資源,建立協調推進機制。
但據相關人士對筆者表示,聯合工作組既不是制定標準的實體單位,也沒有強有力的行政干預力,對不同單位制定的標準的協調能力十分有限。
更多物聯網行業研究分析,詳見《物聯網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