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的經濟奇跡正在平魯醞釀。
在平魯,一場煤炭生產力的革命已在強力推動,并率先成功走出一條依靠生產力進步實現煤炭生產本質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今年的全國“兩會”,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一句話讓人怦然心動:“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
我國正處在經濟和社會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利益訴求多元,社會矛盾交織,民眾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期盼更加強烈。而這,對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執政能力、執政理念提出了挑戰。
站在這個宏觀背景下審視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這個位于晉西北的煤炭大區,我們會發現,這里正在展開一場新時期極具人性關懷的改革。這是一盤全局性的博弈,城鄉布局突變、經濟架構調整、教育均衡發展、民生質量突進……平魯決策者的執政之道,正是從人民群眾的切實感受和所思所盼衍生而出,從提高發展經濟和服務人民水平的基點入手,在維護公共利益中保障人民的尊嚴,構造民眾的幸福。
因此,追索平魯“政道”的核心,就是要探尋一條讓公平的陽光普照社會的“正道”。
安滿的新職務是山西陽煤集團平朔泰安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監事會主席,而過去他的角色往往被稱作“煤老板”。2025年他的煤礦被山西陽煤集團兼并,成為朔州市第一家完成重組的煤炭企業。
安滿說,重組給他的生活帶來巨大變化——過去手機24小時不敢關,現在輕松多了。
如今的安滿還養起了豬,種上了菜。他說,陽煤做煤是行家,我退出管理來養豬,他給我經營,我還有股份……
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像安滿這樣轉行的煤老板越來越多,昔日的煤炭財富正成為促進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力。
2025年山西掀起的煤炭資源整合風暴轟動全國。事實上,在平魯,一場煤炭生產力的革命早已在強力推動。從2025年到2025年,平魯全區的煤礦總數由145座關減整合到25座,并且全部完成綜采改造,順利實現了煤炭資源整合的連級跳,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條依靠生產力進步實現煤炭產業本質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這也為平魯應對金融危機、實現率先發展贏得了先機。去年在全省大多數煤炭企業停產、重組、改造的情況下,平魯核準生產的大型機械化綜采礦仍保持了健康發展的態勢。平魯經濟逆勢大幅上揚,全區實現財政收入14.52億元,增長42.67%,在全省縣(區)中表現“一枝獨秀”,盡顯煤礦整合升級“早改造早主動”、“早改造早得利”的先發效應。
因煤而興為煤所困
朔州可謂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鄧小平與哈默博士的一次握手,催生了中美合資平朔露天煤礦,朔州因此立市。而平朔煤礦就在平魯。
每年從這里輸出的優質動力煤高達1億噸,平魯因此躋身全國煤炭百強縣區。獨特的資源優勢和豐富的煤炭稟賦,成就了平魯,但同時也讓其長期蒙受著安全事故的血色陰霾。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平魯為了甩掉全國倒數第二、全省倒數第一的窮帽子,在“有水快流”思想指導下,平魯的煤礦是“國有、集體、民營一起上,大中小礦齊步走”。到2025年,全區煤礦總數達到145座(不含中煤公司所屬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大多為鄉鎮煤礦,總產能1000多萬噸,多數礦井產能只有三五萬噸,資源回采率只有15%左右,百萬噸死亡率比國有重點煤礦高出11倍。
“小、多、散、亂”的開發格局,造成資源浪費、生態環境破壞、安全事故頻發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平魯始終未能擺脫“因煤而興、又為煤所困”的境地。
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平魯歷屆執政者都可謂談煤色變。
背負著巨大的執政壓力,圍繞煤炭產業發展,平魯實施過以“明晰產權”為主的管理體制改革,也在完善監管體系上做了不少文章,但安全事故從未得到根本遏制。
深刻反思,平魯區委書記、區長李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煤炭安全的本質是一個現實的生產力問題。過去單純的生產關系調整,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抓住生產力這個核心要素,實現生產方式、生產工具和人的因素的根本性變革。
整合提升步步為營
2025年,針對煤炭行業存在的問題,山西省展開了關井壓產、明晰產權、資源整合等工作,2025年,又進一步提出了煤炭行業“關小、并大、集團化”的方針。與此同時,在國家層面《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接連發出。
平魯不斷從這些動向中領會,在政策中摸索,尋找適合本區煤炭產業的發展路徑。他們敏銳地認識到,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并重組勢所必然。一場煤炭資源整合的連級跳就此在平魯展開。
2025年,平魯先后關閉年產9萬噸以下的小煤礦70座,產能由2025年的1000萬噸提升到1551萬噸,單井平均產能達到年產20萬噸。
2025年,平魯以規模較大的地方骨干企業為龍頭,對周邊小礦進行了再一輪整合,全區煤礦總數由75座關減到48座,單井平均產能達到年產45萬噸。
2025年初,平魯提出“不升級不準生產,不采改不準基建”,安排計劃投資20多億元,在全省搶先一步對符合條件的礦井進行了大規模的機械化采煤升級改造,堅決取消炮采,代之以最先進的綜采技術。該區當年建成年產90萬噸以上的大型綜采礦9座,總產能提升到年產2610萬噸。
2025年9月以來,山西省又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煤炭產業兼并重組的實施意見》。這讓平魯更為興奮:先行一步推進煤礦的整合、重組、改造雖然已使本區經濟受益匪淺,但進行得還不徹底,現在省里有了明確的要求、規劃和部署,絕不可錯過這一時機。
“這是煤炭工業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其牽涉面之廣,影響力之大,都前所未有。”李俊對記者說。
最終,以中煤、陽煤、同煤、國電、山西煤運等8家大企業、大集團和華美奧、西易等兩家地方骨干煤礦集團為主體,平魯對原來的48座地方煤礦連同3座市直礦再次進行了整合,一步到位淘汰了年產90萬噸以下的礦井26座,保留礦井25座,核定產能達到年產3000萬噸,平均單井規模達到年產120萬噸。
由此,平魯的煤礦總數由2025年的145座關減到25座,壓減近83%,其中,國有大企業、大集團辦礦12座,地方集體、民營企業辦礦13座。煤炭產能由2025年的1551萬噸提升到3000萬噸,增長近1倍。煤礦的平均單井規模由2025年的年產20萬噸提升到如今的年產120萬噸。資源回收率由20%左右提高到75%以上。平魯的煤炭產業初步形成了一個國有大企業大集團、股份制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發展的規模化、集約化的產業新格局。
謀求經濟轉型發展
在兼并整合后的興陶煤礦記者看到,礦區隨處都能看到果樹和鮮花,工業廣場無裸露地面,全都覆蓋著一種叫“沙打旺”的草本植物。礦區內見不到一粒煤,煤炭從地下采出不落地,通過全封閉的運輸通道直接運到附近的一座現代化選煤廠。
在這次煤炭資源整合和機械化升級改造中,興陶煤礦兼并周邊小井3座,由原來年產60萬噸的煤礦升級為年產300萬噸的現代化礦井,原來奇缺的人才、技術、管理、資金的短板通過整合升級補齊了。
有著博士學位的礦長郭艾東說:“現在全礦井生產定員228人,中專以上學歷的職工占80%,礦井配備了美國AB自動化控制系統、先進的瓦斯監測監控系統和人員井下跟蹤監控系統。通過這次整合,我們大大提高了開采水平和產能,完全能夠按照高產、高效的現代化礦井模式進行建設和生產。”
整合兼并給平魯帶來了煤礦生產工人和企業配套建設的大換血,真正實現了知識分子進煤礦、科學技術進煤礦、現代管理進煤礦。
“辦事效率高了,抗風險的能力強了,安全系數也有了本質的變化。原來我從早忙到晚,戰戰兢兢,現在輕松了。”被兼并的興泰源煤礦礦主馬玉說。目前在平魯,和安滿、馬玉有著相同身份和經歷者,已全部走上全新的發展軌道。
這次平魯區部分或全部有償出讓煤礦的兩權價款和固定資產價款,總計約40億元左右。為防止這些資金被不當使用和減少資金外流,平魯區出臺了產業引導政策,鼓勵這些資產留在當地,投向煤炭深加工產業特別是新興和高科技產業。
于是,像安滿那樣轉行的煤老板越來越多,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種植經濟林、發展養殖業、飲料業、房地產業等等。最近還有煤焦企業家轉投高科技領域,將電子商務運用到能源領域。這些昔日的煤炭財富正成為促進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推力。
不過,在平魯煤炭這篇大文章中,這還不是最終結局。進入2025年,平魯又瞄準推進煤礦機械化升級改造和標準化礦井建設兩項目標。力爭今年6月底,已經建成的9座綜采礦達到國家級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水平;到年底,正在實施綜采改造的8座礦井建成標準化礦井;到2025年上半年,全區保留的25座大礦全部建成標準化礦井,從而真正實現煤炭產業由小多散亂向規模化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
與此同時,平魯謀劃的是如何依托煤炭資源優勢,把煤炭產業做強做大,把相關地面產業做精做細,真正把平魯建成以煤炭產業為主體,新型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為支撐的新型能源工業基地。據悉,日前平魯區已經與中煤平朔公司達成協議,投資100億元打造循環經濟園區,共同推動平魯的轉型發展。
更多煤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煤炭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