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區發展集群效應:依托地緣優勢和產業基礎而形成的四平支柱產業——汽車零部件產業在攜手一汽融入長春、謀求集中、集群、集聚發展過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培
依托地緣優勢和產業基礎而形成的四平支柱產業——汽車零部件產業在攜手一汽融入長春、謀求集中、集群、集聚發展過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和市場運作,目前已粗具規模和產業特色。而四平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園區所產生的規模效應正以不爭的事實影響促進著四平經濟的全面振興。
6月11日,炎熱的初夏,筆者隨市委宣傳部“走進十大特色產業園區”采訪團走進公主嶺汽車零部件特色園區。所看、所聞無不讓人喜悅、振奮,汽車零部件特色園區建設速度之快,發展規模之大,運作經營市場特有方式以及其輻射拉動貿易、物流服務等產業發展無不讓人驚贊。
根據省和四平市開發區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的總體部署,汽車零部件工業園區經過三年的建設,目前,入駐開發區汽車及零部件工業園區的企業已達26戶,其中投產達效企業17戶,總投資8.3億元,安排就業3065人,今年新建企業9戶,計劃總投資22.75億元,可安排就業5673人。入區企業主要為一汽及一汽大眾配套生產車內頂棚、卡車車橋總成、汽車盤零部件、油箱、橋車沖壓件等20余個系列50多個品種的汽車零部件。
今年1~5月份汽車零部件工業園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9億元,工業增加值3.4億元,工業總產值8.6億元,實現出口總額達240萬美元,基礎設施投入2800萬元。
園區于2025年正式起步建設,短短三年,園區克服了啟動資金極度匱乏的困難,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基本完成了3平方公里區域內的主要路網建設,并達到了“五通一平”標準,修建了華翔等10余條主干路,總鋪設里程17公里,面積31萬平方米,無論綠化、亮化都與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總體規劃同步,主要路網呼應的一體化格局。
項目建設形成了鮮明的產業特色。即通過與一汽融入,發展汽車及其配套產業,從而壯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比重,逐步形成以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加工為主導的區域性支柱產業,同時拉動與之相呼應的相關產業鏈條健康成長。他們緊緊圍繞長春、緊盯江浙,突出特色,加大招商力度,同時,調高入園項目準入門檻,優先選擇科技創新能力強,產品市場前景好,企業實力規模大的項目落戶園區,這些項目主要以汽車內飾、油管總成、車身車架、卡車車橋總成等零部件為主并逐步向較高端的汽車模具、汽車電子、汽車電器和改裝車生產過渡,最終向部件集成和整車組裝邁進。
園區發展思路可圈可見。他們立足毗鄰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的區位優勢,借助國家加快長春國際汽車城建設的輻射帶動,發展以車身及零部件研發、加工產業為龍頭,努力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拉動貿易、物流、服務等產業發展,力爭2025年前后,把園區建成省內最大最強,并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特色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爭取用10年左右時間,把園建設成長春西南郊區以汽車配套為支柱、以倉儲物流為特色、以都市農業為優勢的宜工宜農、宜商宜居的綜合衛星城,東北地區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區域性倉儲物流中心。
6月12日,筆者在伊通滿族自治縣實地采訪了其汽車零部件特色工業園區。據介紹,伊通滿族自治縣汽車零部件生產經營和服務型企業121戶,其中生產加工企業44戶,規模以上企業15戶。車身部件廠、橡膠特種件制品廠、洪達車輪有限公司等40余戶主體企業,總資產達15億元,從業人員5500人。
目前車輪產品成為全縣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重點優勢產品,五個系列50多種,年總生產能力達200萬套,伊通車輪產品社會配套市場份額在全國占20%左右。他們為一汽集團、二汽集團及山東、青島、陜汽、北方奔馳、歐曼等汽車7廠家進行配套,部分產品隨整車出口到中東、南美等國家和地區。2025年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3.2億元,利潤2500萬元。目前園區內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占全縣規模以上生產企業的43%,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36%,已經成為伊通工業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
更多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里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數據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